中国青年网青岛7月29日电(通讯员 李奥林)近日,烟台栖霞臧家庄镇、桃村镇等地的田间地头上出现了十二位“免费讲师”。他们针对农民使用农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出和建议。据了解,十二位讲师来自省内各地,都是青岛农业大学“绿之益”实践团的成员。此次暑期实践,他们以倡导绿色农药,普及农药知识,关注农药发展,积极投身于基层农业,引导农民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宗旨,开展科技文艺三下乡活动。
田间地头实践指导,引导村民正确用药
连日来,实践团的十二位队员行走在栖霞五个乡镇,共计16个村子的田间地垄上,采用“一对一”的交流方式,认真负责的向村民宣传用药知识。被村里的年轻人戏称为“免费讲师”。
小红帽、绿T恤、宣传单,这就是“免费讲师”的统一装扮。
“这些个儿郎小闺宁很有想法啊!”栖霞市蛇窝泊镇西河南村的王大爷曾经是当地部队的一名炮兵,他看着实践队员在田里给村民进行实践指导笑着说。
“大雨过后,病虫害极易发生,正确用药不仅增强防治效果,还能减少农药用量。”郑德茂站在地头上细心地为一位大叔讲解着农药使用知识。他告诉记者,在实践团下乡前,实践队员们接受了专业的知识培训,在农药使用方面也算的上是“小专家”。
“很多村民凭借往日经验,随意增减农药浓度配比,一遍药打下去了,作用却不大,紧接着就会打第二遍,如此恶性循环,会造成严重后果,我们此次实践的目的就是结合自身专业,引导农民对症下药、适时用药、合理配药、科学施药,要掌握正确的施药方法,合理安全使用农药。”蔡金勇说。
挨家挨户发放海报,宣传农药科普知识
“我们用了最笨的办法,挨家挨户的发放宣传单页,在人们经常纳凉地方张贴科普知识宣传海报,像村里的宣传栏、公告栏里都有张贴。”李建成说。
逐村逐户上门宣讲的过程十分顺利,实践队员得到了热情的招待,许多村名为实践队员的做法和干劲“点赞”,“这些孩子的大学没白上!”谈及这些“免费讲师”,村民都竖起了大拇指。
据了解,实践队除了发放海报和宣传单页外,还在村里的农药销售点举行了宣讲会。围绕施药前的准备、施药时注意事项、施药后对器械的清洗、废弃物的处理、药剂储藏等对村民进行详细讲解,还针对农药使用及废物回收、施药防护等方面展开问卷调查。通过简单的知识宣讲、技术培训、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与农药经销商和种植户广泛交流。实践队员发现许多问题。
“重复、多次喷洒农药,盲目轻信宣传购买农药,喷洒农药方式不当等情况确实存在,自我保护意识淡薄,老人一般对于环境问题不怎么在乎,药瓶子乱丢。而年轻人相对来说环保的观念较好。我们在果园里、池塘边都张贴了具有警示性标语的宣传海报,希望能时刻提醒村民爱护环境,保护自我,正确用药。”郑德茂说。
丰富农村齐努力,科技文艺双下乡
实践队员们还精心准备了基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贴近基层生活实际的文艺节目,到乡镇农村开展文艺演出,做到科技文艺齐下乡,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文艺演出紧扣“中国梦”的主题,表演精彩纷呈,以歌舞为主。一首《走向复兴》勾起老一辈的回忆,一曲《精忠报国》唱出当代年轻人的爱国情怀,歌舞《小苹果》展现出年轻朝气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台上队员们表演认真投入,台下百姓们欢呼不断。
自7月18日起,“绿之益”实践团共走访臧家庄镇、桃村镇等五个镇计16个村子,开展农药使用方法科普知识宣讲5次,开展三下乡文艺演出3次,播放农药安全知识宣传视频5次,发放并收回有效调查问卷400余份,张贴农药科普知识宣传海报600余张,发放宣传单页1000余份,受益群众达3000余人。
郑德茂告诉记者,“绿之益”社团成立于2012年7月,社团自成立来,严格遵守社团章程,认真履行社团义务,积极加强社团人才培养,努力增强社团影响力,社团的特色活动是宣传农药科普知识、组织农药使用情况的调研,两年来围绕“调查农产品的安全、农药合理使用与农药废弃物处理”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果。而今年更是作为青岛农大国家级重点团队出征,除了“绿之益”实践团外,绿之益•赴胶东地区“生物农药”科普服务队、绿之益•青春我行动农药知识宣讲队、绿之益•环保我先行实践队等团队在胶东、淄博、潍坊、临沂、日照等地的实践活动均顺利开展,并获得了当地百姓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