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记者从青岛农业大学获悉,第十七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结果于5月20日揭晓,青岛农业大学选送的20件作品经过层层评选,从全省81所高校的371项作品中脱颖而出、全数获奖,其中特等奖4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3项,获奖数量、质量和获奖学院数量均创历史新高。6件作品满额入围国赛,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第三次捧得“优胜杯”。本次大赛成绩喜人,对推动学校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强农兴农做出了积极贡献。
据了解,本次大赛由共青团山东省委、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省学生联合会主办,按照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采用线上参赛与线下评审相结合的方式,共吸引省内108所高校参与,辐射带动参赛学生数量超过20万名,参赛学校、参赛作品、参赛学生数量均创历史新高。
广育良苗 由点到面取得多学科突破
管理学院会计外包1901班迟浩东同学是本届大赛特等奖获奖团队的成员,他思维活跃,喜欢钻研,心里一直有一个“挑战梦”。为了动员更多像迟浩东一样的同学参赛,秉持“以赛促学、以学促用、助力学科发展”的理念,校团委将本次备赛工作前移,提早半年多就在全校层面举办竞赛宣讲会、推介会、专业指导会、经验交流会等,同时深入各个学院调研和挖掘项目,努力将往届成功经验模式推广应用至更多学院、学科。经过广泛宣传动员,各学院师生参赛热情和信心倍增,校赛初赛吸引参赛项目400余个,较往年数量翻倍。“我们力争让‘挑战杯’成为更多同学创新实践的平台,成为更多学院学科发展的‘助推器’。”校团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最终,本次大赛中学校获奖作品来源于12个学院,涵盖农、工、文、理、管5个学科门类,涉及机械控制、数理和信息、能源化工、生命科学、社会教育、民生发展、经济文化7个组别,实现了覆盖学院、学科范围由点到面的突破,切实为学校多学科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贡献了力量。
精耕细作 育人为本助力学生成长
“比赛不是目的,育人才是根本”,特等奖项目指导老师、植物医学学院张晓老师这样认为。本次“挑战杯”备赛期间,各学院高度重视,多次组织院内专家指导会、答辩会,提供专门备战间,在学生培养、经费保障、场地支持等方面做到全心服务、全力攻关。在省赛冲刺阶段,校院两级团委邀请校内外权威专家对参赛学生进行深度指导,在文书撰写、线上答辩、着装礼仪等方面下足功夫,精益求精,为大赛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科学规范的组织推进及学院领导、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参赛学生热情饱满、斗志昂扬,以全力以赴的姿态投入到备赛中,团队的专业水准、协作能力、心理素质逐渐增强,最终凭借过硬专业知识、扎实科研水平以及精彩现场答辩取得优异成绩,展现了农大学子的青春风采。
缘起“挑战杯”,志同而道合。一群精于科研的指导老师、勤恳实干的共青团干部、拓新笃行的青年学生们因大赛聚到一起,碰撞出了绚丽的科创火花,青年学子们增长了专业知识,拓宽了学术视野,培养了创新能力。
以赛促创服务“三农”发展
本次大赛以“青春筑梦 科创强国”为主题,既为同学们提供了创新实践的平台,更是激励广大学子科创报国志向的思政课堂。带着“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目标,校团委在遴选和改良项目过程中锚定国家重大战略,聚焦前沿科技成果,精准服务“三农”发展需求。特等奖获奖项目、机电工程学院《适应盐碱沙地的高精准油莎豆联合收获技术与装备——大豆可替代油料作物与盐碱沙地适应性作物的农机装备》项目聚焦盐碱沙地综合开发利用,创建了团聚体破碎与分离的技术理论体系,突破了基于油莎豆收获机械专用装置协同作业的关键技术,研制并推广应用了适应盐碱沙地的高精准油莎豆联合收获装备,切实用科技守护百姓粮仓、助力乡村振兴。多年来,机电工程学院以“挑战杯”等科创赛事为平台,组织学生团队围绕农业生产需求,在精密播种与高效联合收获的核心技术上不断突破,将强农兴农的誓言扛在肩上,落在脚下。
本次大赛中学校参赛项目涉及粮食安全、种业发展、生态保护、巩固脱贫成果等关乎国计民生、乡村振兴的关键领域,学校以大赛为契机,引领广大学生发挥农业高校专业优势,以赛促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三农”事业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相关链接:http://qingdao.dzwww.com/jiaoyu/jiaoyuzixun/202105/t20210524_85281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