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媒体报道

青岛日报:刘润进和他的菌根世界

时间:2006-03-15 来源:青岛日报

作为莱阳农学院第一个硕士、第一个博士,在鲜为人知的丛枝菌根领域,刘润进一干就是20年。日前,刘润进教授凭借“中国丛枝菌根研究”成果获得了2005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奖唯一的一个一等奖——

刘润进和他的菌根世界

“丛枝菌根真菌是菌物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它们生长在土壤中,遇到植物的根部会与之结合形成共生体。这些真菌能够帮助植物吸收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同时它也要靠植物的光和作用来吸收氧气。有了这种真菌的帮助,植物能更好地生长,也有更强的抗病性。”日前,在位于城阳区的莱阳农学院一间办公室里,刚刚凭借“中国丛枝菌根研究”成果获得2005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奖唯一一个一等奖的刘润进教授,如此深入浅出地向记者描述他所研究的领域。 
    作为莱阳农学院第一个硕士、第一个博士,在不为人知的丛枝菌根领域,刘润进一干就是20年。默默无闻,没有显赫的地位、利益、声名,正是凭着这种持之以恒,刘润进一步一个脚印走来,最终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从偶遇到痴迷

    刘润进步入丛枝菌根研究这一行还是一个偶然的机会。
    1984年,本科毕业的刘润进考取了全国果树界知名专家罗新书教授的果树栽培学研究生。就在刘润进摩拳擦掌准备向果树栽培领域进军的时候,报到当天,他在罗教授的办公室遇到了刚从美国考察讲学回来的山东农业大学方宇澄教授。方教授谈到国外正兴起一个热门研究领域———植物菌根学,这是一门交叉学科,国外的专家们试图从这一学科的角度解决许多农林业生产中难以解决的难题。刘润进越听越入迷,最后征得罗教授的同意,毅然选择这一新兴学科作为研究方向。这也让他与丛枝菌根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当时国内开展菌根研究的很少,别说找老师请教,就是查找学习和参考资料都很难,根本满足不了学习和研究的需要。刘润进四处奔波,得知哪儿有行家便赶去请教,听说哪儿有资料便想方设法去得到。 
    有一次,听说美国著名的果树专家福斯特博士应邀到太原某高校讲课,便匆忙赶去向他请教。这位专家虽然没有回答他的问题,但却告诉他当时美国研究菌根最早的三位科学家的名字和联系方式。刘润进立刻向他们发出了求教信。一个月后,一位叫林德曼的教授从大洋彼岸寄来了一包资料,他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钻研起来。就这样,他在菌根学这一未知领域里艰难地探索跋涉着。
    1986年,刘润进在山东农大组织筹建了国内第一个菌根实验室。在研究生学习三年间,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在美国植物营养学杂志上发表的英文论文《丛枝菌根对果树矿质营养水分和生长的影响》中,证明菌根能够提高落叶果树的抗旱性,属国际首次报道,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广泛重视。这也为他的科研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步入高端

    1990年,刘润进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中国农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主攻丛枝菌根研究课题。 
    读博士期间,他在丛枝菌根研究领域接连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撰写的多篇英文论文发表在世界知名刊物上,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和提出丛枝菌根真菌也能侵染植物根尖和丛枝菌根真菌对棉花黄萎病具有较大抑制作用的观点。论文中,他以鲜明的论点、充分有力的证据和毋庸置疑的结论,推翻了国际上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由美国人提出的菌根真菌加重棉花黄萎病的错误观点。这一科学发现在国际生物界引起强烈反响,美、英、德、日等20多个国家的180多位生物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来信索取详细资料。德国著名植物营养学家马歇尔教授看到这一研究成果后,立即写信推荐给他的中国学生、当时已毕业回国工作的一个博士,并随信说:在你们中国有优秀的菌根研究专家,他在菌根学领域的许多研究成果已经世界领先。 
    此后多年来,刘润进出版研究专著3部,教材1部,在国际重要影响刊物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12篇;国际领先水平创新成果2项。
    近几年,为了快速发现和分离出丛枝菌根真菌新种,丰富丛枝菌根真菌种属资源库,刘润进常常背着方便面天南海北地奔波。有一年的正月初三,他背着干粮上了长岛,出租车司机诧异地问他到光秃秃的海岛上看什么亲戚。他说,是来挖土找细菌的。司机以为遇上了疯子,竟然把他扔在了半路。
    也正是凭着这样的工作热情和顽强毅力,刘润进和课题组的同事们一起,用几年时间,先后从我国140多个不同类地区的土样中,采集发现和分离出丛枝真菌6属、98种,其中,发现我国新纪录种36个,世界报道新种1个,待发表新种4个。而目前全世界共发表的丛枝真菌总种数才198个。

    科研人生

    在业内,如今刘润进的知名度不可谓不高;在莱阳农学院,他也是学院重点扶植的学科带头人。但在许多人看来,刘润进仍然有点“不赶趟儿”。“很多人搞科研成果转化,都会有不错的经济效益。而我搞这个丛枝菌根研究,是纯基础理论研究,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很多人劝我改方向,搞一些实用型的研究,但我想了想,还是没有改。”除了经济上的清贫,刘润进还放弃了许多进入管理岗位的机会。“作为学院第一个博士,刘润进要想当个院长一类的职务很容易。但他甘于自己清贫的科研领域,让人敬佩。”和刘润进相交十几年的莱阳农学院党委副书记刁新华这样评价道。
    对于自己的事业,刘润进打了一个比喻:“学术就像是一个舞台,你就是舞台上的一个角色。搞学术不能总变换自己的角色,我就想扮演好一个角色。”在他看来,人生的成功有很多种,虽然自己目前没有创造出多少经济效益,但只要坚持下来,研究出理论成果,所产生的效益会比一时的经济效益更大、更长远。
    拿到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后,刘润进的目标仍然没有离开丛枝菌根真菌。而且,这一次他所要攻克的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大规模丛枝菌根真菌培养。
    谈到这项研究的前景,刘润进说:“普通的无机肥利用率很低,比如尿素的利用率只有40%,磷肥的利用率是15%,如果在田里植入真菌,可大大提高农作物对肥料的利用率。”根据实验,丛枝菌根真菌应用于西瓜和菜豆的大田栽培,不但极大地提高了作物的抗病力和果实品质,而且产量增加30%至60%。不过,由于技术上的原因,目前还无法大规模对丛枝菌根真菌进行培育,如果这一难题得到解决,将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刘润进说,他希望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来攻克这个难题。将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他没有想过。他的人生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也会这样一步一步走下去。倒是莱农校长李宝笃给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如果刘润进教授能解决大规模丛枝菌根真菌培养的难题,将会改变整个农作物的生长模式。”(本报记者 赵笛 本报通讯员 孙贵山  青岛日报 2006年3月15日第7版)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