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媒体报道

齐鲁网:玉米地里出功勋人物

时间:2015-09-25 来源:齐鲁网

原标题:玉米地里出功勋人物 李登海寄语青年创业要找准路

烟台齐鲁网9月22日讯(记者 卢伟霞)从莱州到海南,他将自己的科研生命拉长三倍。从一两百公斤到1500多公斤,他屡次刷新我国的玉米单产量。他“拱”了43年的玉米地,育出的紧凑型杂交玉米高产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约12亿多亩,为国家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200多亿元。他就是李登海,是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是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之一。

他的世界只有“玉米时间”

今年,记者见到李登海的时候,他刚收获了今年海南的最后一代玉米,他兴奋地告诉记者“收获不错”。因为在莱州,夏玉米一年只能种一季,而培育一个玉米新品种至少需要七八年。“人生能有几个七八年”,李登海感叹说。为此,1978年,他开始带队到海南进行加代育种,从莱州到广西再到海南,他追随着玉米生长的季节,每年种7批玉米,每批育3代。如此,“从故乡到异乡,从少年到白头。”李登海在43年的时间里先后进行了121代选育,科研生命被拉长三倍。

从1972年立志要开创中国玉米的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时,他便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玉米地里。“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李登海说,刚创建农科队时,只有一头牛和1.2亩土地,8个成员。为了高产攻关,肥料缺乏便挖农家厕所,打炕洞、拆破屋,农村几大苦全吃遍了。

“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不知道八小时工作日。”为了抢农时白天黑夜连轴转,40多度的高温地里进行人工授粉,一天忙到只能吃一顿饭,连续37年未回家过春节。“玉米时间”是他生命里的计时方式,“每年九月份,收获的季节,是一年里最让我激动的日子。”

40多年的经验,让他能听懂玉米夜间生长的“咔咔”声,能恰到好处地为玉米进行授粉,能筛选出每一粒合适的种子。他的种子种植面积曾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最高年份种植面积占全国的43.5%,全国种植的5株玉米,有2株就是他育成的。

创业青年要找准自己脚下的路

“人要有志气,有抱负。”李登海说,1972年,当美国农民华莱士在创下了春玉米最高亩产1250公斤的记录的时候,中国最高亩产还只有一两百公斤,“美国农民能干的事,中国农民为什么不可以?”从那时起,李登海便立下了“开创中国玉米的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志向。

“人在自己的脚下,有很多路可以走。”李登海说,现在很多有才能青年依靠父母找到工作,虽然也做出了业绩,但在他们的脚下,或许还有很多更光辉的道路可以走。李登海认为,之所以很多高水平人士未做出成果,是因为他们没下手去做,“像我们农民出身的低水平人都能干出的事业,高水平的人更应该能做出来。”

李登海说他这一生就干了一件事,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创业至今,用科技创新解决中国粮食问题从未变过。去年,新品种登海618在莱州种粮大户戚增荣手里实现了粗放管理实打1930斤的高产量,较之前品种每亩增产500斤,按市场价1.08元每斤计算,每亩地可增收500余元,“我今年打算种300亩的玉米,用他家新品种预计可增收15万元。”

应对国际市场 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采访中,李登海不停地强调“登海种业是有历史使命的”,这种使命也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开创中国玉米的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在亩产从一两百公斤到1500公斤,品种从平展型玉米到紧凑型玉米再到超级玉米这个过程中,登海种业成功上市,但依然坚持这个历史使命不变,“我们不同于其他上市公司,我们的任务是解决中国人多地少、需要提高粮食单产的国家难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在中国实现种子法和进入WTO之后,中国的种子市场向世界开放,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中外合作企业必须由中方控股。李登海说,“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为此,李登海用了七年时间跟美国先锋公司谈合作,终于将中方控股从50%提高到51%,以最强势的控股姿态与美国先锋建立合作。

“科学没有捷径,创新不会停止。”在接下来的发展中,登海种业要开拓国际市场,“走出去”。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竞争。

李登海说,2015年以后,登海种业要进入事业、产业、金融资本业共同发展阶段。5月18日,登海种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奠基,“将利用青岛的平台资源吸纳高新技术人才,为登海种业走出国门做好人才储备。”

作者:卢伟霞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