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2月2日讯(记者 张同顺 通讯员 周维维)近日,山东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由青岛农业大学承担完成的,山东省良种工程梨新品种选育项目中的“梨品种‘新梨7号’的引种、推广与应用”和山东省良种工程项目“优质、晚熟梨新品种‘青蜜’选育”两个项目进行鉴定。鉴定认为,“新梨7号”、“青蜜”两个品种口感甜爽汁多,栽培技术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山东省教育厅科研处处长徐文广出席鉴定会,鉴定专家由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侯立群研究员、山东省果树研究所王少敏研究员等专家担任。
“新梨7号”由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刘建萍教授历经16年研究而成,目前该品种已在多个省市推广应用,面积10000亩,累计经济效益1亿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鉴定委员会认为“新梨7号”果实椭圆形;果肉白色、汁多、质地细嫩,酥脆,石细胞较少,果心小;可溶性固性物含量为12.33%,风味甜爽,清香。在山东果实成熟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耐贮,货架期为20天左右。该品种树势强,树姿开张,中短枝比例高,适于密植栽培,表现早实丰产,抗逆性强,在密植栽培条件下,5年生树能够达到亩产4000公斤左右。
鉴定专家还认为,项目提出了“新梨7号”适宜在山东及同类地区作为早熟、优质、耐贮梨品种发展,总结了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规程,在品种栽培技术集成方面有创新,总体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梨新品种“青蜜”由园艺学院马春晖教授以“茌梨”为父本、“新高”为母本,经杂交选育而成。项目目前已繁育优质苗木5.1万株,建立示范园200亩,进行了辐射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青蜜”果实呈倒卵圆形,果皮褐色,肉质细脆、汁多、石细胞少、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4%,酸甜适口,品质上乘;果实在胶东半岛10月上中旬成熟,在室温可贮放3~5个月,在冷藏库可贮放至次年5~6月份。该品种树势强,树姿半开张,以中长果枝结果为主,易成花,丰产性状好。同时该品种抗寒、抗旱性强,适宜山东及国内同类地区栽培。
半岛都市报2014年12月3日 A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