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媒体报道

科技日报:他们假日更忙碌

时间:2012-01-20 来源:科技日报

他们假日更忙碌

——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青岛春讯(上)

本报记者 王建高 本报通讯员 陈太安 周维维

【新春走基层·调研】

编者按 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今年“三农”工作的重点,作为农产品生产保供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

在喜迎新春的日子里,科技日报记者驱车数百公里,深入青岛农业科研一线,给科技工作者拜年,并围绕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主题,与农业项目负责人、农业专家、农民深入攀谈,就农民合作社建设、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带动农民致富等问题采访调研,颇有感悟。特以这篇青岛春讯与读者分享。

1月中旬,青岛农业大学已放寒假,大部分同学都已离校,偌大的校园显得有些空旷。

然而在该校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记者但见另一番景象:安静的走廊里几个教研室和实验室都开着门,每个房间都有老师正在忙碌着。

“科学研究”对接国家战略需求

刚刚荣获了“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荣誉称号”的林琪教授正在处理一些科研材料。他平静地对记者说:“国家表彰是荣誉,更是信任和鼓励。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今年54岁的林琪,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致力于旱作节水和粮食作物高产栽培理论技术及旱地作物育种研究工作,跟农业打了半辈子交道,从1982年第一次去试验田算起,已经整整30个年头。

这些年来,林琪先后主持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良种工程等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9项,主持的小麦旱作高产栽培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北方旱地小麦生产的发展,在山东及周边累计推广7000余万亩,选育的品种累计推广2000余万亩,增加小麦产量40余亿公斤,节约农业用水100余亿立方,增加农民收入80亿元。

30年来,实验室和试验田就成了他的家。尤其三伏天,林琪总逃不过蚊虫的叮咬,花露水、驱蚊剂,连同试剂瓶、测量仪一起,成了他随身携带的必备品。当他看到试验田里育种长势良好,就又投入到新一次的筛选中了。

走进林琪的农业实验室,30多平方的屋子里,就像一个大仓库,林林总总、各式各样的瓶瓶罐罐不下500种。

林琪告诉记者,每次育种都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实验都要进行成千上万次。通常在研制出科学本种之后,还要再培育1000多个同类育种,以便精挑细选。按照要求,最后能下田播种的种子,都要经受连续3年的实地考验,而这也就意味着,林琪花了一年甚至两年时间选出的育种,都面临着失败的可能。

在1997年到2007年的10年间,林琪总共面对了3次严峻挑战。2009年,“青麦育种”终于获得成功。林琪说,用这类种子种植的小麦,不但耐旱、产量高,磨制出的面粉,还可以找寻回上世纪60年代的老口味。“不用再看天吃饭,让旱地也能高产”,是林琪现在最大的心愿。

他想用3年时间,在中国北方旱地大面积推广使用“青麦育种”,让农民获得更大收益。

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强。已有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导致大气不稳定性增加,气象灾害更加难以预测。农业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领域之一,中国农业已经进入了必须依靠高新科技应对复杂、极端气候风险的新时期,而通过品种选育增强农作物抗旱能力,主动避灾,是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长远之策。

事实上,青岛农业大学在农业领域的科研创新,始终高度关注现实需求。

“科研立项必须首先解决生产实际遇到的重大问题,这样才能让科技真正起到对‘三农’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学校党委书记程玉海告诉记者,强化科研目标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实现对现代农业的支撑作用,切实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是多年来该校科技工作的一大特色。

“成果转化”才是现实生产力

与林琪教授相隔不远的另一间实验室里,记者见到了刚刚从海南岛回来的玉米育种专家赵延明教授。为了育种,他已经海南与青岛南北穿梭了10几个年头了。

“今年春节还回海南吗?”

“还回,还有些实验数据要处理。”

“过年怎么办?”

“看看再说,在哪里过年都一样,习惯了。”

……

2010年4月,由赵延明教授选育的玉米新品种“青农105”以1000万元的价格向企业转让经营许可权,引起广泛关注。

“青岛105”是玉米癌症——粗缩病的克星。

近两年来,在山东省进行的区域实验显示,“青农105”不仅能有效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玉米生产的粗缩病,还能大幅提高玉米产量。“‘青农105’单产平均在650—700公斤左右,大面积高产可达800—850公斤,在理想的肥水和管理条件下,亩产能达1000公斤以上。”以1000万元获得“青农105”生产经营权的青岛义和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少君介绍,“这个品种,5年内年销量便可达到500万公斤,每年能够为农民稳定增产粮食1亿公斤以上。”

自1993年从事育种工作以来,“培育更多能让老百姓多打粮食的新品种”成了赵延明的终身追求。他在育种领域最苦的“玉米育种”道路上,一走就是19年。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玉米粗缩病在我国华北、西北和东北的部分地区发生,之后危害逐年加重,局部地区爆发成灾,甚至出现绝产,严重威胁我国玉米生产安全。2007年,山东省近80万亩玉米因粗缩病绝产,380万亩严重受害,全省玉米减产1.7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2.4亿元。2008年,山东再度遭灾,全省发生面积达1110多万亩。

玉米育种耗时长,按正常的生长周期计算的话,最顺利的育种也需要十三四个生长季。为了早出、多出新品种,这些年来,赵延明一到10月就像候鸟一样飞到海南加代育种,直到第二年3月才回来。粗略算来,他在海南度过了十几个寒假,过了六七个农历年。

如今,“青农105”正在推广示范,赵延明又把目光转移到当前玉米生产上的又一顽疾——玉米青枯病上。玉米青枯病是世界性的玉米病害,近年来在我国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将来需要抗青枯病品种的时候,希望我已经准备好了”。

专家教授“支农团队”分外忙

尽管是寒冬和寒假,但是程玉海、李宝笃深入科研基地一线调查研究的步伐没有停止过。

在山东省利津县汀罗镇毛坨村,程玉海参观了建成的无土栽培日光温室、葡萄种植基地和研究中心科研大楼,详细了解了学校与利津县的合作进展情况和学校教授、博士在当地实施科研项目成果转化,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情况。在垦利县东营市现代渔业示范区,程玉海看到了青农现代水产养殖研究中心研发楼已经建成,育苗室已经投入使用,在800亩海参养殖池成功投放海参苗,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建好示范园为学校科技创新和实践教学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趁寒假,要利用好这段时间,赶紧做事。”程玉海说,在青岛农业大学,每年寒暑假都是教师们推进科研进展和进行社会服务的黄金时期。暂时搁下教学任务迅速走进田间、实验基地,在一线度假,甚至在一线过年者数不胜数。

作为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农大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宝维教授这几年的好几个假期都是这样过的:行程几千公里,深入十几个养鸭场和养殖户,就行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调研,全面收集一手材料,并现场指导解决问题,然后形成一份份极具分量的行业发展报告和规划……

“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养殖是水禽业的必然发展趋势。”王宝维说。因此,他把引导和带动企业顺应形势发展、推动水禽行业做大做强,当成自己的责任。

水禽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能鼓起农民的“钱袋子”,更能丰富人民群众的“菜篮子”。王宝维深有感触地说:“产业体系专家经常深入农村和生产一线是必须的,只有通过扩大交流、深入调研,我们才能得到新的启发、新的思路。我们为行业提供的建议才能更准确有效。”

“山东水禽业的快速发展,对全国水禽产业发挥着带动作用。”虽然早已经把联系的基地踏了个遍,但王宝维仍然说,“岗位科学家肩上的责任很重,要走的路还很远。”

采访感言 科学研究要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成果转化才是第一生产力、新技术新品种才能开拓大市场、专家教授支农力促科研转型……这是记者在青岛农业大学和该校科研基地采访中的感悟。

采访中,青岛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程玉海告诉记者,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既是农科高校的基本任务,又是高校自身发展和自身提高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的有效途径。青岛农业大学校长李宝笃强调:“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是学校科研的主方向,全校的科研工作必须紧密地与产业、行业相结合,毫无动摇地为产业、行业发展服务,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切实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为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品牌农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这是我们的优势,也是我们的方向。”

科技成果转化的活水源头是人才,没有人才就没有科技,自然就没有成果转化,这是一个令人一目了然的逻辑。人们常常羡慕教师这个职业能够休寒暑假,可谁又能想到,在青岛“农大”,像林琪、赵延明、王宝维等教授这样,一入假期分外忙,在实验室、企业、基地、农户之间东奔西走、马不停蹄度假的,还有很多很多。据不完全统计,青岛农业大学利用自己专长在教学科研之余投身服务三农第一线并颇有建树的专家教授就有300多名。他们的假日比工作日更忙碌。

在高校,专家教授辛苦自不待言。然而,这样做出来的学问与成果才是扎实而实用的。农业科技人员只有把以科技力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作为终身事业,始终躬身科研、推广、社会服务一线,才能成为老百姓叫得出名字、信得过的一线专家。

“科技兴农”的大计,如何兴?兴得如何?都要走进农村、走近农民才能找到答案。

作者:王建高 陈太安 周维维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