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媒体报道

农村大众:解读青岛农大科研成果高转化率之谜(一)

时间:2011-11-03 来源:农村大众

编者按:有资料说,我国高校每年有近万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其中有30%以上的成果为国际首创、国际领先或者填补国内空白。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成果中只有15%—20%能够进入生产环节,而形成产业化的只有不足5%。在教育部2002年公布的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让当年实际收入排名中,青岛农业大学名列山东省高校首位。自2002年以来,该校已经面向社会公开转让重大科研成果11,合计转让金额达3402万元。青岛农业大学有什么秘诀吗?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科研成果转化为啥难?其中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肠梗阻现象,好好的一项科研成果转化中要么在政府环节,要么在企业环节,要么在生产销售环节给住了。这是制约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咋解决?青岛农大校长李宝笃说:“高校客变主,能治肠梗阻。就是说,在科研成果转化中高校由原来多年形成的客体地位,转换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体地位上来。

我国改革开放后提出了科技推广以企业为中心,却至今没有提出科研成果转化以谁为主体,显然,在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做为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推广为主体的政府已是网破人散”,科技推广被企业为中心所代替,高校也就程度不同地承担起科研成果转化的主体地位。基于这种认识,青岛农大近年来做了不懈地努力。

谈到客变主问题,青岛农大农学与植保学院教授姜卓俊这样说:“高校客变主首先是高校的专家要由客人位置变成主人位置,从过去认为是为别人做事转变到是为自己做事上来。

被称为牛爸、牛妈的柏学进、董雅娟夫妇是青岛农业大学两位知名教授,他们成功培育出我国首例和第二例健康成活的体细胞克隆牛,研究出成熟的体细胞克隆牛胚胎移植生产犊牛技术。2004,他们与高青县达成合作协议,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在高青县黑里寨镇的仁里村建起了良种牛推广基地。山东省高档优质肉牛良种产业化就此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开始带动农民增收。

到如今,董雅娟夫妇的肉牛新种质产业化开发基地,累计繁育山东黑牛近20000头。董雅娟认为,“科学家只有把科研成果转化当作自己的事干才能取得成功。给社会带来效益,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有以我为主的思想才有动力,有动力才有创造力,青岛农业大学科技处处长朱连勤认为,“不断完善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是学校客变主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青岛农业大学不断突破传统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以充分加强学校科研人员的主体地位。记者了解到,一般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分配中拿的是大头,而成果的发明者——教师往往拿到的是最小的收益。而青岛农业大学却反其道而行之,学校拿的越来越少,而让相关科研人员和成果受让者——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现在,在青岛农业大学,成果转让收益的40%直接奖励成果研究人员,50%反哺科研,用于其改善科研条件和科研业务支出,5%用于学院优化自己的科研环境,学校仅拿其中的5%。

作者:记者徐少林 通讯员陈太安、刘晓华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