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媒体报道

人民网:“牡丹催花的生物学基础与技术研究”通过鉴定

时间:2008-11-21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青岛视窗11月19日电  (陈太安 周维维)怎样让四月份绽放的牡丹"花随人意应时开"、春节期间红满堂?青岛农业大学郑国生教授课题组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11月15日,山东省科技厅、教育厅邀请国内同行专家对青岛农业大学主持完成的"牡丹催花的生物学基础与技术研究"进行了成果鉴定。专家认为,项目在牡丹催花生理生化、分子机制和催花技术研究等方面有显著创新,春节催花成花率达90%以上,研究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鉴定会在办公楼三楼会议室举行,副校长宋希云出席并致欢迎词,山东省教育厅科研处副处长王志田主持。

    牡丹是原产我国的传统名花,深得世界人民喜爱,其自然花期在每年4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春节观牡丹花已成为一种高雅的时尚,让谷雨时节绽放的"国色天香",提前到春节期间盛开,为新年增添一份富贵吉祥,大大促进了牡丹产业的发展。

    我国利用传统技术在冬季催牡丹花已有1千年历史,其技术特点是早起苗、早移栽,利用起苗断根、伤根和晾晒解除花芽休眠,在适宜的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下,促使牡丹提前2-3个月在春节期间开花。这种传统技术往往造成牡丹不开花、有花无叶、有叶无花、花小叶小、花期短、成花率低。冷冬年份成花率在70%左右;暖冬年份(闰年前一年)成花率低于50%,花农损失惨重,成为制约牡丹产业发展的关键难题。

    针对牡丹产业和生产中的瓶颈问题,郑国生教授带领课题组,在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牡丹快繁与冬季成花技术研究"、山东省教育厅"牡丹冬季反季节成花的机理研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低温打破牡丹休眠机理的研究"和青岛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牡丹冬季休眠解除过程中脂质过氧化的研究"4个项目基金的支持下,自1999年开始持续研究11年,在牡丹壮苗和壮芽培育、光合性能及光合产物积累、光合作用光抑制及其防御途径等栽培生理,成花机理,休眠解除机理,花衰老机理与花期延长、低温诱导花芽休眠解除过程中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等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春节催花新技术体系。在菏泽、北京、日照、泰安、青岛等地大面积应用推广,应用前景广阔。课题组成员在《 Planta 》、 《Acta Physiol Planta》、 《For. Stud. China》, 《园艺学报》、《林业科学》、《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西北植物学报》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22篇,在Genbank中注册牡丹基因38个(目前Genbank中仅有牡丹序列80余个),出版专著1本;培养研究生14名、博士2名,培训技术推广人员200余人。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王跃进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高俊平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戴思兰教授担任主任和副主任委员的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通过对牡丹不同季节光合特性和光抑制发生规律等系统研究,提出了夏季遮荫、减轻光抑制、提高光合生产力等壮苗培育关键技术,为牡丹冬季催花有机物的积累奠定了物质基础。通过牡丹休眠机理的研究,摸索出不同品种解除休眠的低温需冷量,提出了催花过程中根际温度高于枝际温度的"冻头暖脚"关键技术,以及配套的栽培实用技术。冬季催花成花率在90%以上,比传统栽培技术的成花率提高了20%;生产出的成品花花繁叶茂、植株健壮,显著提高了牡丹花的观赏价值和商品价值。另外,研究筛选出牡丹休眠解除过程中差异表达的38个基因片段序列,并登录Genbank。研究了其中6个相关基因片段的表达规律,在模式植物中证明了生长素抑制蛋白和线粒体磷酸转移子基因参与了休眠解除过程,探讨了牡丹休眠解除的分子机理。研究还分析了细胞膜透性、抗氧化酶促系统活性以及各种激素变化规律,提出了休眠解除过程中过氧化氢和膜透性的改变以及赤霉素和脱落酸与休眠和休眠解除的关系,研究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专家组建议,项目成果应进一步广泛推广应用。  

    新闻链接:

    相传,武则天有一次想游览上苑,便专门宣诏上苑,"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当时正值寒冬,面对武则天甚为霸道的宣诏,"百花仙子"领命赶紧准备。第二天,武则天游览花园时,看到园内众花竞开,却独有一片花圃中不见花开。细问后得知是牡丹违命,武则天一怒之下便命人点火焚烧花木,并将牡丹从长安贬到洛阳。 

作者:陈太安 周维维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