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媒体报道

光明日报:让科研成果面对经济主战场

时间:2006-12-18 来源:光明日报

让科研成果面对经济主战场
——来自莱阳农学院的报告

    本报记者 凌翔 通讯员 张春华 孙贵山

编者按:在国家科技部公布的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让实际收入排名中,莱阳农学院位列山东省内高校第一。莱阳农学院近年来靠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将科研工作与生产紧密结合,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其他高校借鉴。

图为董雅娟教授(右)和柏学进教授与中国首例和第二例健康成活的体细胞克隆牛康康、双双在一起

科研成果转化,一个困扰高校和科研院所许多年的枯涩话题。

近年来,莱阳农学院靠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将科研工作与生产紧密结合,使成果转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们的仿生农药“绿帝”和“仿生安”、“灰树花多糖的发酵及提取技术”、玉米新品种LN3和“莱农14”、“玫瑰精油萃取技术”等10多项科研成果,成功实现技术转让,累计转让经费达3000多万元。银杏杀菌剂“绿帝”已被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8000多万亩粮、果、油、菜等作物广泛使用,每年新增效益30多亿元。在国家科技部公布的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让实际收入排名中,莱阳农学院位列山东省内高校第一。

莱阳农学院缘何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该校校长李宝笃告诉记者:紧紧围绕经济发展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原动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引领农业经济发展

记者在青岛市近郊的莱阳农学院主校区,看到那些为专家学者们建造的花园别墅,深深感受到这所高校为招揽人才所作出的种种努力。

据介绍,为多出快出科研成果,莱阳农学院近五年间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用于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又催生出大批自主创新科研成果,仅2000年以来,该校涉农领域就有6项科研成果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我国是世界苹果生产第一大国,而山东省苹果年总产量占全国的31.7%。然而,做为我国北方数省农村优势产业之一的苹果产业,生产常用的苹果品种却基本都是舶来品,特别是根本没有用于制汁的优质专用型苹果品种。针对这种现状,该校副校长戴洪义教授下决心要研究出适合我国栽种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制汁型高酸苹果。他带领课题组的同志以英国柱型观赏性苹果“特拉蒙”为母本,用国内栽种的“富士”、“嘎拉”和“新红星”为父本,通过杂交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历经10年终于培育出了高酸制汁柱型生长专用型苹果。这种苹果含酸度高、果汁无褐变或轻褐变,多项指标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而且这种柱型高酸制汁专用型苹果,在栽种过程中由于树冠小、密植度高、结果早等特点,不仅能够实现早产丰产稳产,并且特别适合机械化管理和规模化种植,对实现我国苹果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和无公害化将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目前,这种被命名为“鲁加”系列的苹果,已有3个品种获得了国家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权。新品种苹果一经面世,立即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仅两年时间便推广一万余亩,目前所育树苗全部被我国果汁加工出口的企业订购应用于生产。

据李宝笃校长介绍,莱阳农学院进行自主创新有着优良传统。上世纪70年代,这里就首创全国北方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栽培技术,80年代首创全国夏玉米大面积超千斤栽培技术,90年代又创造了旱地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和夏花生大面积超800斤栽培技术。在农作物育种方面,先后培育出了鲁玉4、8、10、16和莱农14、LN3系列玉米品种,在我国黄淮海地区大面积推广。其中培育的优质高产新品种“鲁花11号”,近10年来一直成为山东省花生生产的主栽品种,并在我国北方大面积推广,新增产值15.7亿元,获经济效益11.1亿元。在动物良种产业化研究方面,曾引起国内外轰动的克隆牛技术研究及后续研究,两次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体细胞克隆牛的第三代胚胎移植后代开始批量降生,这标志着我国高档优质肉牛良种产业化开发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作者:凌翔 张春华 孙贵山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