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 当不少人晒出门旅游、打卡美食的视频时,我校的大一新生孟成却用手机通过直播视频的方式记录了八天假期里七天半在老家玉米地里徒手掰玉米的过程。“我多干一点,父母就少干一点”“我多弯一次腰,父母就少吃一点苦”“我是农村的孩子,我的根在农村”这个穿着军训服,脸被太阳晒得黝黑,总衔着笑的男孩子,用质朴的话语解释着自己的初衷。他的故事经《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报道后引发很大反响。
明明是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为什么会引发大家热议呢?从网友的评论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斑。一方面,大量网友为孟成的“孝顺、懂事、接地气”点赞,纷纷分享着相似的劳作经历。正如北方的小伙伴们说的那样,这样的事情是很常见的,“五一”的春种,“十一”的秋收,这是属于农村长大的孩子割舍不掉的乡土情结。八天的假期七天半在掰玉米,连日的劳作说不累是假的,但赶上连日的阴雨天气,时间紧任务重,不想让父母劳累一年的心血白费了,“我多弯一次腰,父母就少受一点累”。孟成的话点出了绝大多数牺牲假期时间帮助父母劳作的年轻人的心声,当一个个“孟成”纷纷涌现,我们看到的用自己的行动彰显了身为子女的孝心与担当。“小孝孝于家,大孝孝于国”,在孟成身上我们更看到了作为年轻人主动将责任担在肩上的自觉,也向社会再次证明“00后”绝对不是垮掉的一代。
另一方面,质疑声也不绝于耳:“真正干活的人怎么会拍视频?”“不过是为了红,最终要带货。”这种截然不同的反应,折射出当下人们复杂的社会心态。当下在流量经济的驱动下,大家看到了太多摆拍视频立人设、博同情引流牟利的“卖惨直播”,公众与自媒体创作者的信任桥梁岌岌可危,当看见类似直播后就自然而然地先质疑再接受。但并非所有事都是绝对的。孟成表示,起初拍视频只是兴趣爱好,不做直播带货,只想专心学习,以后利用专业助力农业发展。孟成的回应让我们看到了乡土中的朴实真诚,单纯地回归劳动本身,记录本身,在记录劳动中看到“孟成”们的责任与担当。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审慎地看待社交媒体平台的作品本身没有错,只是,应当留有一丝缝隙让真诚照进来,看见创作者的真心,感受多样的世界。
但仍不可忽略的是,劳动本身成为新闻,这本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镜像。当洪水威胁庄稼、阴雨阻碍收割之时,公众对农业生产困境的关注度,远不及一场被取消的旅行计划。这种关注失衡的背后,是城乡生活之间日益加深的割裂。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人远离了土地,远离了田间的生产劳动,甚至将汗水与泥土视为“寒酸”与“不体面”,而那些仍在土地上耕耘的人,也往往深陷于这类刻板标签之中。甚至在部分农村家庭的育儿观念里,“下地干活”常被视为“不好好读书”的惩罚,土地成为一代代人渴望“逃离”的宿命。而对于城市中成长的年轻孩子来说,他们也鲜少有机会接触到土地、农活,土地逐渐地脱离他们的视野。然而,相比之下,景区打卡、网红咖啡……这些似乎更受年轻人的追捧。他们乐于展示消费,却怯于表现生产;敢于分享闲暇,却羞于呈现劳作。正因如此,孟成坦然展示劳作的行为,才更显可贵;他主动选择回归土地的担当,恰恰是对这种扭曲观念有力的矫正。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在当下这个时代,乡村振兴似乎就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新长征。而孟成和像他一样的年轻人,正是这场长征中最有活力的“先锋队”。他们接地气,所以脚步稳健;他们吃得了苦,所以能走得更远;他们朴素简单,是实实在在的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