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国人大代表、动物科技学院董雅娟教授在学校设立科技英才奖的第七年,6月26日,第七届“布莱凯特”杯科技英才奖和第二届“董雅娟助学金”颁奖,10名在学术研究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和10名品学兼优但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受到奖励和资助。
发奖前的空闲时间,董雅娟教授和记者谈起了七届科技英才奖的感受和希望。
设奖,源于一名优秀同学弃学转行
董雅娟教授说,英才奖最初设立的原因很简单,完全来自一名学生的就业带给她的触动。2006年,她的一名在学术研究上表现非常突出的研究生毕业,决定不再从事科研工作,而是去考公务员。董雅娟教授劝他考博,走进更好的学术殿堂,或者去一些研发单位也可以,能够充分发挥优势,积累几年后一定能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可学生觉得科研工作苦而累,就这样放弃了自己原本非常擅长的研究领域。
“我当时真觉得心都碎了,真的,一点不夸张,这么好的一棵学术苗子,就这么放弃了,太可惜了。”董雅娟说,以那位同学的综合素质,她当然完全相信他考公务员肯定也会成绩很棒,将来也一定能工作得很出色,但她还是觉得可惜。
“对我们国家来说,高水平的科技人才稀缺啊,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从人才结构上说,我们国家现在的发展最缺的就是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尽管那位同学最后真的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公务员,但这件事给董雅娟很多思考。“不行,我得做点什么,鼓励有科研潜力的同学不怕苦、不怕难地去从事科技工作,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国家积蓄人才。”
就这样,2006年6月,首届英才奖设立并颁发,尽管当时山东布莱凯特黑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才刚刚成立三年,用她自己的话说,“到处用钱,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但这个奖,她下定决心要颁下去。她特意取名为“科技英才奖”,顾名思义,就是要奖励那些在校期间在学术研究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同学,激励他们坚定不移地在科研道路上走下去。
设奖,源于艰苦求学中的幸运受助
很多人在有能力之后主动回馈社会,是源于先前受到过他人的恩泽,董雅娟也不例外。她在日本山口大学读博士期间,正逢某财团当年对该校杰出博士研究生进行奖励,她很幸运地拿到了两个之中的一个名额,让原本劳碌、艰苦的求学生涯一下子轻松很多,让她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研究中去,而不是到处打工,维持生计。董雅娟说,这个特殊的经历,让她当时就下了决心,将来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帮助那些艰苦求学的优秀学子。“因为我深深地感受到,雪中送炭帮扶一把,对这些同学们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这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经济上帮助了我,这是其一,从精神上激励了我,这是其二。现在想想,甚至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因为物质上的困难,咬咬牙辛苦点总能度过,但巨大的精神激励,却是可遇不可求的,它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只要你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研究,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就一定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帮助。”设立“英才奖”,董雅娟说,就是想让同学们感受到这一点,踏踏实实地去研究,不要在乎一时一事的得失,“要相信学术生涯的高尚和美好,脚踏实地地让自己成长为研究领域里的优秀甚至拔尖人才。”
设奖,激励比奖励更重要
是奖励,更是激励。
这样的想法,让董雅娟教授非常看重一年一度的颁奖仪式。“牛妈”忙得天天像打仗一样,甚至连回校上课,都是集中在几天之内上午、下午、晚上连续开课,但每年颁奖之前的评选结果,她都要认认真真看一遍候选人材料,严格把关公示名单。颁奖仪式更是事事操心,尽管形式简朴,却年年都要持续一整个半天。
肯定有人觉得奇怪,发个奖学金,半小时完全足够,怎么能发半天?
原来,这是因为,董雅娟教授每年都要在颁奖仪式上和同学们好好座谈一场,与他们谈她的求学、科研和创业经历,同时听听每一位同学的心里话,给予她能够提供的帮助。
“只是物质上的奖励,我觉得意义不大,我更想给他们明确的激励。既充分肯定他们已经取得的学术成绩,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才能,对自己从事科研工作充满自信;又要引导他们坚持不懈地往前走,大胆创新,努力实践,早日把自己打造成为优秀的科技人才,为国家实现真正的科技创新做贡献。”
在大学里,奖学金不算什么新鲜事物,但每次发奖学金都能见到设奖人、聆听他们的讲座、与他们面对面交谈,这还真不算多。董雅娟与领奖同学们的交流,真可说是推心置腹,她毫无保留地讲起自己求学、创业过程中的那些艰苦往事,那些不被理解、不被支持,甚至一个人在牛棚里委屈地大哭……在她讲述的过程中,现场特别安静,同学们听得非常仔细,时不时随着她的讲述点头、摇头、微笑、皱眉,甚至红了眼圈……
她用现身说法,引导他们的人生选择。
董雅娟说,公平公正,是“英才奖”的基本原则,“绝不可能出现某个学生认识我,就给他放宽松点条件的情况。我的学生达不到条件要求,也绝不能入选。‘科技英才’,必须实至名归。”所以,尽管事先一个也不认识,但经过详细的了解,董雅娟对入选同学的情况都非常熟悉,今年几个考上博士、谁要出国、谁发表论文十余篇,她记得一清二楚。“我非常认真地读了他们的材料,为他们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更愿意为这些优秀的同学们做点什么。”
设奖,提供更多,鼓励更多
七届英才奖,董雅娟说,除了一年年看到优秀的同学们取得的成绩而高兴,她更感谢学校一直以来对这个奖项的重视。
“每一次颁奖,李宝笃校长都在场,哪怕有时候他的时间确实安排不开,就只过来和同学们坐一会儿,也要来。有时候我都不太好意思,但心里很感动。”
董雅娟教授说,其实一个企业原本就应该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反哺社会,而在高校设立奖助学金,奖励优秀的青年学子,也是很多企业家选择的一种回报方式。她是农大走出来的企业家,她永远是农大的一名教师,所以,奖励农大学子,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2003年,我有了出去创业,自己转化自己的科研成果、而不是转手给其他企业去做的想法,‘高校教授出去练摊’的现象还不多,学校领导却很有先见之明地给了我巨大的鼓励和支持,所以,学校始终是我坚实的后盾。”
为此,尽管已经光荣地成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每次接受采访、自我介绍,她总是先说“我是青岛农业大学的一名教授”,再说“山东布莱凯特黑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为此,她从去年开始,在英才奖之外,又增设了“董雅娟助学金”,让更多品学兼优却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获得帮助。
董雅娟说,今年,她已经开始运作成立奖助学金基金,以基金的方式汇集更多想要帮助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企业家们,让奖励力度更大,覆盖面更广。
董雅娟说,今后,她还想让“英才奖”涵盖表现出色的青年教师,让那些努力钻研、成绩斐然的青年教师们也受到奖励和激励,这也符合学校进一步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的精神要求,为学校科研人才的储备贡献力量。在她的构想中,“科技英才奖”的奖励人数可以不变,但奖金数额会不断增加,让最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而“董雅娟助学金”则可以奖金数额在一定时期内暂时不变,但人数不断增加,让更多需要资助的同学获得帮助。
董雅娟还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有一名曾经获得科技英才奖的同学博士毕业后来到她的公司应聘,对她来说,这是个没有想到的惊喜。虽然她会对每届获奖学生说“欢迎大家毕业后前去工作”的话,但也不过是说说,毕竟同学们专业、志向不同,不可强求。没想到这位同学真的前往应聘,让她觉得非常欣慰,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特别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