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物  > 学子风尚

显而“疫”见,科技助力养殖业复兴

时间:2025-04-15 来源:校报

2024年金秋时节,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西安交通大学盛大启幕,赛事自当年10月29日持续至11月2日。在这场创新与智慧的激烈交锋中,我校动物医学院显而“疫”见团队在曹志等教师的精心指导下,携项目《显而“疫”见 一“包”到底——动物疫病高通量即时检测领航者》一举夺得金奖。

该项目直击动物养殖过程中的三大疫病检测痛点——条件受限、样本处理繁琐、检测效率低下,创造性地研发出动物疫病快检背包,实现了在养殖现场进行高通量即时检测的全新突破。其便捷性、快速性和高效性不仅为中小养殖户提供了强有力的疫病防控支持,更在减少经济损失、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展现了显著的科技力量。

自2024年1月校级赛事启动以来,本届“挑战杯”竞赛历时长达十个月,备赛过程紧张而有序。校团委积极筹备,通过举办宣讲会、推介会、专业指导及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深入挖掘潜力项目,积极传授往届成功经验;各学院也全力配合,为参赛团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保障。在比赛冲刺阶段,学校多次邀请校内外权威专家对参赛学生进行精心辅导,为大赛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审视时需,笃行致远

动物疫病,长期以来都是养殖业健康发展的“拦路虎”。而李文玲团队选择迎难而上,将动物疫病即时检测作为项目课题,一心为中小养殖户寻找破局之法。

回想起选择这个课题的契机,李文玲仍历历在目。那是一次动物医学学院组织的实践考察,她来到烟台海阳市留各庄镇梁家村。原本热闹的村庄,因猪瘟肆虐变得冷冷清清。曾经养殖户们围坐一起讨论养殖经的场景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紧锁的圈舍和满脸愁容的村民,村里的养殖户数量锐减。因为当地条件有限,无法及时检测出疫病,而一旦等到确诊时,大部分猪又都已病入膏肓,养殖户们多年的心血瞬间化为泡影,大家欲哭无泪。这些场景深深刺痛了李文玲和她的团队,他们下定决心,一定要研发出能帮助养殖户的产品,让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经过深入调查分析,团队发现市场上现有的检测手段弊病诸多,中小养殖户因缺乏快速检测技术,只能眼睁睁看着疫病蔓延,承受巨额经济损失。于是,他们坚定地踏上针对动物疫病现场及时检测的研究之路。如今,他们的检测产品已投入实际应用,效果显著。在梁家村,曾经因猪瘟停产的养殖户们迎来了转机。在李文玲团队产品的帮助下,已有八户人家成功复养,另外八户也鼓起勇气重新开启养殖事业。这些曾经因为疫病失去希望的养殖户们,如今正充满信心地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李文玲团队以坚定的步伐,勇敢地踏上了探索未知领域的征程。他们的努力与付出,在未来将会帮助到更多养殖户。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

在项目研发的前期阶段,李文玲团队深入养殖一线进行多次实地考察,这些经历不仅为项目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让团队成员对养殖业的实际需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李文玲认为:“无论是做项目还是写报告,实地考察太重要了,我们得积累大量经验和数据,做项目才有底气。”在养殖场,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某天一头母猪出现异常症状,可因为传统检测流程繁琐、耗时长,于是就在等待结果的过程中,疫病在猪群里迅速传播,导致越来越多小猪受到感染,因此暴发猪瘟损失惨重。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团队10余名队员走访调研了200多家不同的中小型养殖户,通过大量数据不断地优化检测方案。经过无数次尝试和调整,终于成功研发出适用于基层养殖一线的动物疫病快检背包。在试用时,养殖户们惊喜地发现,这么一个背包居然能在第一时间得知动物健康状况,产品获得了养殖户们的一致好评,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

李文玲表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她认为,不仅科研项目需要实践考察,专业学习本身也应与实践紧密结合。在这次实践过程中,她深刻感受到产研学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将平常所学的专业知识搬进实验室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立足时代需要,亲历生产一线,才能研发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成果或产品,助力社会发展。未来,他们将继续秉承“为学之实,固在践履”的理念,不断探索和实践,为养殖业健康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积力所举,则无不胜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科研项目的成功仅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团队协作才是制胜法宝。团队成员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涵盖动物医学、计算机、会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从大二到大五都有,大家各展所长,为项目注入多元专业力量。

科研的道路上总是布满荆棘,在设计第一个核心技术时李文玲团队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为了保证探针的准确性、灵敏性以及特异性,他们进行了上千次实验。无数个日夜,实验室里灯火通明,大家守在仪器前,紧盯数据变化。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团队成员们备受打击,有人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但在长时间的默契配合中,团队早已凝聚出强大的向心力。成员们互相鼓励,互相打气。负责技术研发的同学查阅大量资料,请教专家;负责实验操作的同学反复优化流程,力求精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攻克了技术难关。

在筹备比赛过程中,团队成员们各司其职,一起熬夜修改比赛材料,一起演练现场答辩。在项目停滞不前、成员们情绪低落时,他们陪伴彼此,疏解情绪。在项目研发和比赛过程中,指导老师、学院和学校也给予了充分帮助。专业老师和学术老师帮助学生团队攻克科研难题,改进产品的核心技术,协助他们进行实验室研究和实地调研;学院书记为学生团队提供研讨比赛专用的会议室,并帮助他们调整比赛的答辩逻辑和话术,一直陪伴他们直至深夜;学院和学校同样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比赛,为他们提供资金和场地以及实验研究所需的材料。“遇到这么一群同舟共济、互相鼓励陪伴的伙伴和有责任心、对我们提供大力支持的老师们,是一件特别幸运的事。”李文玲感激万分。

李文玲作为团队负责人身上肩负的责任重大,一开始她并不得心应手,但是在伙伴们的支持和老师们的帮助下,她逐渐步入正轨,也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心。李文玲说:“在此次比赛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提高了抗挫、抗压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也增强了个人的综合素质。”最后,李文玲向正在科创比赛路上的同学们作出寄语:“如果你正在参加科创比赛,那请你一定要坚持下去,因为坚持就一定有回报!”

作者:校报学生记者 胡蓉 戴瑞 于子斐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