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荟萃精选

“第一书记”们的驻村之路

时间:2017-06-13

近日,我校刘安庆、马启山、李冰三位省委驻村“第一书记”,圆满完成了驻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为期两年的驻村帮扶工作。作为“第一书记”的他们,是村党支部书记的参谋和助手,“如何提高村委班子凝聚力,建立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带领农村脱贫致富”成为了他们驻村期间一直思考并付诸实践的问题。

刘安庆:情系山区,科技兴农

山亭区徐庄镇上岭村共6个自然村,紧挨着分布在一条仅4米宽,长5公里的村路两旁。道路两侧均为高山,居民的房屋临山而建,农民种收都是肩挑手提,交通十分不便。

刘安庆成为了被分到上岭村的省委驻村“第一书记”。到村的第二天,他便徒步考察,转遍了6个自然村的每一个角落。踏过杂草长到膝盖的山间小路,他看到花甲年龄的村民们在瘠薄的田地里耕种。“从家到地里大约有2小时路程,为了节约时间,我们都带着水和午饭,直接在地里吃。”一位村民告诉他。这位村民的话语深深触动了刘安庆,他开始构思规划一条生产路的修建方案。为此,跑遍了上岭村的每一个山头,在山间地头与村民们交流,到“钉子户”家做工作。终于,修成了郝庄小组3公里的生产路。

在发展产业项目上,刘安庆始终将综合可持续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我们不能用牺牲生态环境、破坏整体布局的方式,换来短暂的发展,否则最终受害的还是当地的农民。现在上岭村山清水秀,要依托自己的资源优势发展,不能做那些将来会后悔的事。”刘安庆感慨到。

针对村里农作物品种少、盈利单一的情况,刘安庆带领一批村民赴胶东地区参观当地的农作物,学习当地的种植技术。同时,他还联系学校和泰安等地等农科院的专家们,进村对农作物管理进行技术指导。

在专家的指导下,农民砍掉了山上原有的杨树,栽种了大量的樱桃。同时他还建议成立了樱桃合作社,统一进行销售。“这里的樱桃比其他地区提前成熟20多天,一些商贩会来收购樱桃,成立合作社,可以统一樱桃的价格,提高樱桃的售价。”在他的带领下,上岭村同时大力发展核桃品种改良项目,目前已种植优质核桃苗种“辽四”8000棵,育苗20000棵。为了更好地扶持村里的农业发展,他到处奔走,通过校友等渠道多方寻求政策帮扶和资金支持。

刘安庆为了上岭村的发展而做的工作,得到了村民的认可。为了表示感谢,上岭村在他结束帮扶工作后,专程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着“情系山区,科技兴农,精准扶贫,农大先行”16个大字。村党支部书记李志安说:“刘安庆书记两年来为村里脱贫致富操心不少,也作了实实在在的贡献,让集体和个人都增产增收了。”村民对他的感谢发自内心。有一次,刘安庆与米山顶村“第一书记”李冰需要乘车时,素未谋面的司机一听说他们是来帮扶的“第一书记”,坚持不要车费。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今年五十有二了,一听说有机会可以驻村帮扶,我就积极报名。我原本是个农村孩子,学的是农业,又从事农业人才教育工作,总想着真正为农民、为农村做点事。”这是刘安庆的心声。

马启山:让电商成为致富的一把利剑

当接到选派自己为宋庄村“第一书记”的通知时,马启山既兴奋又犹豫:兴奋的是,多年翘首以盼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犹豫的是,爱人已经怀孕五个月,即将生下第二个孩子。经过商量,马启山在妻子的鼓励下,踏上了行程。

快到宋庄村时,一阵锣鼓声远远传来。原来,这是村里人在热烈欢迎他的到来。高兴与沉重并存,马启山明白自己肩上的重担。到村第二天,他就去走访贫困户,调查中他发现,宋庄虽产樱桃、板栗等农产品,但地处偏远山区,又因观念落后、投入不足、劳动力少等因素,农产品产量低,市场效益远远未得到发挥。

针对村里现状,他积极联系我校和烟台农科院的专家们对当地土壤进行实地分析,专家建议可以栽种樱桃、山楂、核桃、板栗等经济作物。尤其是樱桃,会在短时间内带来明显效益,帮助农民尽快脱贫。为此,马启山带领村民先后栽种山楂树5000棵、大樱桃树9700棵、花椒树2000棵、核桃树15000棵;建设大樱桃壁蜂授粉试验田40亩。果农李文省在专家指导下,采用大樱桃壁蜂授粉技术,收益从1.6万增加到4万元。为帮村里卖樱桃,他亲自开车连夜冒雨到青岛送货。在连续几天的工作后,他累倒了:后背长满疱疹。医生说,再晚几天,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经一番认真分析,马启山认为,要扶贫,先要解放思想。他认为,电子商务是贫困户尽快脱贫并保持扶贫效果的好渠道。而要做好电商,就要更新观念,不光扶贫更要扶志。为此,马启山和党支部按照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制定了“党建为纲、民生为基、科技兴农、公益支教”的发展思路。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村实际,他提出成立电商合作社。听起来容易,但真干起来却困难重重。当看到电商合作社没有农户加入时,他意识到是大家完全不了解“电商”这个行当,就当即做工作,苦口婆心劝说村支书杨洪宝的爱人和妇女主任带头参加。他把参加的11名妇女组成了“美女电商群”,每天都在群里推送上百条关于“淘宝”的消息,及时解答她们的问题。

为了开拓视野,马启山组织合作社到电商经营较好的邻村水泉村考察。当听到水泉村有个妇女做电商年赚近百万时,宋庄的妇女们都心动不已,更多人加入合作社。马启山随即请来技术专家,从基础的word、excel等办公自动化软件开始教她们。慢慢地,她们就开始“上道儿”了。要知道,大半年前,这些妇女对电脑网络还是完全门外汉呢!

宋庄村村委会显要位置的墙上刷写了两条醒目的标语:“累死累活走四方,不如回家搞电商”、“电商时代,让鼠标改变生活”,这是大家对电商的期盼。电商合作社模式并非宋庄村独创,但其中一些做法却是独有的:向贫困户提供农产品获得直接收益,以劳动参与线下加工等活动可获直接工资,同时年终还有分红,通过这三块收益帮助村民实现脱贫……值得一提的是,电商服务站统一提供场地、设备、培训和指导,大大降低了成本,实现零成本零风险创业,还可灵活脱离合作社,实现服务站孵化功能,带动更多人创业。

李冰:农业科技换脑筋,儿童教育助帮扶

米山顶村位于徐庄镇北部,距离镇驻地10公里的村子坐落在山顶上,是枣庄市唯一一个纯回民村。44户人家近半数都是贫困户,全村核桃种植量达到50000棵,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村里的优质核桃产于每家自留的一两棵百年老树,品质虽好,但是产量极其有限,全村不过十几棵,难以满足市场大量供应。”李冰告诉记者,村里大部分的核桃都是近年来栽种的实生苗,品种差、产量低。“要想做好产业扶贫工作,必须啃下核桃品种改良这块‘硬骨头’。”

带着满腔热情,李冰与村里的致富能人多次前往济宁邹城、枣庄滕州等产学研一体的核桃种植基地进行考察。通过实践调查和与村民反复讨论,大家最终一致同意,从改良核桃品种寻找突破口,用嫁接技术推动村里的核桃产业发展。但是,真正要给即将收获的核桃去枝换头时,许多贫困户打了退堂鼓。“村民都知道核桃嫁接的技术难度大,成活率低,不敢轻易尝试。”在此情况下,村委采取了自愿报名、无偿嫁接的模式,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完成全部工序,重点培养几名嫁接能手。“当看到种植能手心中‘最高难度’的核桃嫁接成活率很高时,村民们才放心地进行核桃嫁接。”李冰说。

在李冰的努力下,核桃收获季时,村民收获核桃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提高,皮薄、光滑、个头匀称的嫁接新品种“元丰”和“辽四”,每斤价格普遍超出市场价2至3元。米山顶村村支部书记米志银说,“村民改变了核桃的种植观念,对新的农业技术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这些都是李冰书记的科技帮扶带来的改变。”校党委书记李宝笃来到村里检查指导工作,了解到村里的实际情况后,学校帮扶村里购进了10台核桃脱青皮设备,日脱青皮量可达2000斤,保证了产品质量的同时实现提早上市。

在科技扶贫的同时,李冰也不忘教育扶贫的重任。米山顶村所属小学,因为地域、师资待遇等问题制约,无法保证专业师资配备,教育资源极度匮乏。“治贫先治愚”,李冰开始利用节假日和暑假为米山顶的孩子进行英语启蒙,补习文化课程,开展科普宣讲,被学生和家长们称作“青农大山村课堂”。听到准确的普通话和音标从羞涩的孩子口中说出的时候,村民们乃至学校老师都竖起了大拇指。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学校支持下,李冰协调开展了“海洋科普夏令营”、“暑期快乐课堂”等大学生义务支教,“三下乡 千村行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等系列活动。通过联系公益基金组织向帮扶地区的贫困学生捐助衣物、文体用品,折合资金3万元,为品学兼优的学生累计发放奖助学金7万元。“我希望在他们内心埋下知识改变命运的种子,继续巩固教育扶贫成果。这将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李冰说。

本文刊登于《青岛农业大学报》第942期,第二版

作者:刘美媛 赵凤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