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2月底,高唐、寿光和栖霞的村子里都会迎来青岛农业大学的大学生们,他们承担着由中国农科院启动的中国农村微观经济数据调查的任务。在提供完整严谨的数据同时,他们深入基层、贴近农村,结合自身专业的认识和理解,对农村发展献计献策……为农村带去青年学生们的热情和活力,让原本宁静的村庄变得热闹起来。五年,这支队伍砥砺前行,一直走在继承和创新的路上。
此前,我校调研团队代表两次进京,参加中国农科院中国农村微观经济数据调查工作交流会上,并进行了专题汇报发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李思经博士等相关领域专家,对我校在调研工作开展过程中进行的积极探索给予高度肯定,鼓励学校师生继续发展和完善学生社会实践与调研课题结合的崭新模式,为国家农村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踏实调研保准确,认真总结促改进
调研队员们在每一天结束对农户的调研工作后,都会在驻地对问卷进行自我检查、队员互查、组长复查,以确保每一份问卷中82项大指标和近400项小指标绝对严谨。而这样的三道“检查关卡”正是来自于历年调研队员的经验总结。第四届队员、第五届组长翟舒雅告诉记者:五年来,青岛农大山东农村微观经济数据调研队一直以其数据的完整性、连续性、准确性而备受称赞,为助力农村现代化发展,了解当代农村微观经济数据,提高农业政策贯彻力度,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做出积极贡献。
深入调研出真知,农村体悟见成长
队伍在继承对于调研数据高度责任感的同时,更加注重将实践调研活动与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大学生就是不一般!你们提出的建议解决了我们一直以来头疼的问题”琉璃寺村的村支书高兴地说,“如果以后有机会,希望我们能和你们青农大建立更深的合作关系,可以把我们村作为试点村推行新技术和新农机,咱们共同受益!”
听到这里,农机专业的李延鑫向村支书承诺说:“我一定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为实现丘陵地带农田小型机械化努力!”所学的知识解决了农村实际问题,这也坚定了队员们回校后成立技术小组,改变农户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的情况,帮助农户提高产量的想法。
第五届队员,来自园艺专业的蓝方同学表示,在调研中,许多数据都体现了自己专业的相关知识。这样学以致用的过程不仅令她加深了对园艺专业的理解,提高了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更为她在日后专业分流、就业择业的选择中提供了更多支持。
今年即将毕业的电商专业王钰莹同学,回想自己参与的第三届调研活动也感想颇多,调研使当时的她能够更系统地了解专业领域的知识结构,巩固和拓宽所学的专业知识,为现在自己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而深入农村的实践过程使自己更加了解了当代农村生活,为身为一位农科院校学子的职业规划提供了很多启发。在与农户交流沟通的过程,也有效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些经历与获得都在踏入社会后对自己颇有受益。
分享调研出经验,专业结合新启发
调研结束后,校团委组织开展了专题交流会,实践团成员总结调研经验,宣讲实践感悟,探索调研课题方向。在交流会上队员们再次重温了调研生活,许多感动的故事历历在目。在分享过程中,人文社科类专业普遍关注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农村养老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方面的数据。来自农学植保专业的同学则将关注点放在了农业病理研究,提出了土地检测如入农户的设想,对于土地零碎程度、苹果兼种问题、农业技术推广等问题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了分析。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同学则对如何稳定农产品价格、延长农产品产业链、畅通市场信息等农产品销售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数据录入完毕后,队员们将结合专业组队自选方向进行调研报告的撰写,进一步深化实践成果应用。
作为在互联网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当代大学生们对电商有着敏感的触觉。 “面对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农民收入不稳定的情况,其实可以看到农村电商站在了起飞的风口上”,丁晓悦,一名曾经多次参与农村扶贫、农村电商项目的同学说。“此外,我们还可以对发展农村电商所需的物流、软件、经营和产品设计等,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实践研究,切切实实地为农民们做些什么。”实践出真知,以所学回馈社会。
李兆才同学是第二届中国农村微观经济数据调研项目的队长,参加工作两年后的他,回想起来当初的调研生活仍颇有感触,身为队长所锻炼出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也对他影响深远。李栋同学已经连续参加了三届调研,在调研中,他最有感触的就是“坚持”二字,“虽然自己力量还很微薄,但我真心希望能为农村发展尽一份力。”第一届队员范晨旭在采访中说到,正是在调研山东一直坚持的“严谨”精神,深深影响了他的大学生活,也造就了自己的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现在看到一届届调研队员继往开来、不断在总结中进步,自己也感到十分骄傲。
5年来,在调研山东的路上,演绎了无数动人的故事,造就了太多难忘的回忆,影响了无数团结奋进的调研人,凡此种种汇聚成一个词语,叫做“调研精神”,这种深入基层,结合专业服务三农的实践精神;求真务实,用数据说话的严谨精神;不断总结,用经验进步的创新精神,对当代大学生们意义非凡,是成为治愈当代青年畏难情绪的良药,也是重塑当代年轻集体意识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