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11日对我来说是还单身青年的节日,但今年舍友们‘买买买’的举动让我突然意识到原来‘双十一’更是一场大型网购狂欢”,来自青岛农业大学化学与药学院应用化学1801班的黄贤俊说道。
双十一源于天猫商城2009年起举办的网络促销活动,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覆盖全民的一年一度的网络购物狂欢节。据官方统计,今年“双十一”淘宝天猫最终销售额高达2135亿元。在如此狂潮之中,作为社会新生消费力量和主要电商平台消费群体的大学生,他们是如何看待和度过双十一的?他们在参与双十一购物的过程中形成了怎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对他们的消费产生了何种影响?青岛农大学子们以其参与双十一的亲见亲感,对上述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答案。
狂欢前的预警:地球人都知道双十一要来啦!
双十一前,你预购商品了吗?你集赞赢能量瓜分10亿红包了吗?你邀请朋友给你助力了吗?10月中旬开始,双十一广告便开始 “霸屏”,频频收到手机短信广告、商家主动赠送购物优惠券、买赠活动不断升级……各种促销广告铺天盖地,电商空前的宣传已经势不可挡。这些广告形式新颖多样、内容精彩丰富,再配上令人眼花缭乱的美图,成功将网民们或主动或被动地带入了购物狂欢的大潮。借鉴以往成功经验,各家电商从10月中旬就开始提前预热,将“双十一”战线从一天拉长到了一个月。
“你今天当双十一合伙人了没?”据了解,今年阿里系网购平台主打“双十一合伙人”活动,阿里数字经济体齐参与,其主要形式是消费者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能量,能量可兑换红包、抵扣网购费用。据记者调察,许多青岛农大学子选择“组战队PK赢能量”来收集能量,拓宽人脉便成了“集赞法宝”。于是从十月中旬开始,“快来帮我点个赞,要输了”、“对方点赞数没有我们多,开心”、“快快快!帮我找人点赞,对方反超了”,这样的声音开始在同学们身边此起彼伏,朋友聊天窗口中也时常出现求点赞的消息。同学们一面满足了为自己“谋福利”的心愿,另一面也无意中为网络电商平台打了“诚意十足”的免费广告。在电商平台猛烈的攻势和同学们如此高涨的热情之下,让我们来看看青岛农大双十一前校园各处的剪影吧!
为了解同学们双十一都买什么、为什么买等一系列问题,记者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调查,并到校园各快递点对在校生和快递员进行实地采访。经过一周的蹲点调查,记者发现校内各快递点已将所有货架摆出来准备迎接双十一,双十一前一周快递量较平日相比有所下降,暂无大批退货现象。
通过对同学们进行随机采访,记者了解到,购物节前此种快递业务状况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两类原因:多数人因为折扣,亦或是刚好需要而选择等到双十一再进行购物;也有部分人不喜欢在双十一前后购物,因为此类大促销节点时,货物比较多,收发货时间比较长。
而对于“节前”同学们对双十一的心声,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同学表示“我准备‘奋战’双十一”,很多东西已经付定金了,现在疯狂集赞等待着大红包掉落;也有部分同学“已经做好购买计划,将会根据计划谨慎购买”;还有少部分同学表示日用品在附近实体店就可买,“我就不去赶双十一这个热潮了”。
由此可见,准备好参与双十一购物节的大部分同学是经过深思熟虑,依据购物需要,计划在双十一这天集中将所需物品统一购买;也有少数同学受外部影响,出现超额购物、冲动购物等不理性现象。
针对大学生群体不健康消费心理的形成,记者通过调查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大学生正处于由未成年向成年过渡的社会角色和心理年龄转变时期,自我认知能力正在逐步建立,自我需求强烈而多样,向往追求潮流新奇、标新立异,这便让非理性消费或冲动购物的“病毒”有机可乘。例如记者了解到有不少同学一味“追随”偶像而大力购买其代言过的化妆品、衣服和箱包等物品,商品质量如何、皮肤是否过敏、实用性价值大不大等问题反而不去考虑,结果给自己造成了经济上的负担。
其次,飞速发展的电商平台和支付手段也客观上促进了大学生消费水平的提高。淘宝、当当、京东等网购平台提供的种类繁多、物美价廉的商品,支付宝等支付平台以及花呗、借呗消费信贷产品提供的便利的付款和借贷方式,都让同学们的购物欲望得到最快的满足。
最后,大学生初次离开父母开始独立生活,拥有了理财主动权,但往往因为还没有形成消费的计划性和好习惯,对所面对商品的实际价值的认识和估量能力不足,容易被一时的冲动左右,导致购物“刹不住闸”。每月在“土豪”和“贫民”间无缝转换身份已成为大学中常见的一类现象,他们常常前半个月过着“土豪”生活,大吃大喝、到处游玩、随心购物,后半个月却为了维持日常开销,要利用课余时间去周边超市和食堂窗口去打工,变为勤俭节约的“贫民”。
(党委宣传部网通社学生记者 王旭 孙海涛 罗梅 黄祥帅 陈亚茹 刘晓凤 )
狂欢开幕:你是“理智型”还是“冲动了”?
面对双十一,你是“早睡早起迎接期中考”,还是“奋战半夜只为‘优惠多多’”?
11月10日晚23点,青岛农大宿舍区渐渐进入寂静,许多宿舍里已有此起彼伏的鼾声响起。17号楼428宿舍一改往日的吵吵闹闹,同学们各自捧着亮晶晶的小屏幕,聚精会神地盯着购物车里心仪的商品们,耳朵听着墙上秒针滴答滴答转动的声音,不时攥攥拳头、活动活动手指,准备着午夜准时的大抢购。终于时针划过12点,大家纷纷屏住呼吸,以最快的速度点击结算。
“我都集了一个月的赞了,一定要把津贴红包都用完。”小杨信誓旦旦地说。“怎么改不了地址?”“津贴怎么用不了?”关于双十一抢购的话语不断冒出。今年没有参与双十一的小宋提醒舍友们“姑娘们,早点睡吧,下周三还有专业课考试呢!”在一阵阵抢购成功的惊呼和错失心爱之物的叹气中,又一年的“零时大抢购”落下了帷幕。
其实,参与双十一零点抢购早已成了大学生之间的热潮,像428宿舍一样集体参与的也不在少数。
记者通过对“剁手大军”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大学生开展网络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中80%的学生“双十一”网购费用控制在了500元以下,20%的同学在500元至1000元之间;在这次“双十一”购物狂潮中,衣帽服饰、生活用品、化妆品分列前三;面对双十一消费观念和消费选择,大多数同学表示“在双十一购买很多东西真的太划算了,因为我们实在是无法抗拒满减优惠和全场五折的诱惑”。
的确,在双十一当天,淘宝、天猫等很多购物网络平台开展了多样的活动,加上一些店铺额外设置优惠券,既充分利用了人们的心理,又确确实实给了消费者一定程度上的优惠,客观上刺激了消费者的“买买买”行为。由此,大学生的“双十一”狂欢并不能用“非理性”或“冲动购物”一概而论,相反,他们大都有自己的判断与选择,也能将消费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他们一面在融入和理解社会、紧跟潮流和发展大势,一面也客观地推动了电商行业甚至是区域经济的发展。
其实,大学生网购无可非议。首先,从生理角度来说,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心理学副教授瑞安•豪威尔(Ryan Howell)认为,购买的冲动是一种本能。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本能,促使人们看到合适或者稀缺的商品时,会毫不犹豫地买回来。为不错失有优惠的心仪产品,即使暂时一段时间需要省吃俭用,人们仍然要达到购物目的。另有研究发现,购物会促进多巴胺的分泌,所以购物以及收到快递时,人们会产生愉悦、幸福的快感。其次,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大多数人都有从众心理,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个人知觉、判断、认识上都容易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所以消费从众心理导致人们看到大多数人热衷或进行的某一热潮时会不自觉加入其中,推动着许多曾经的网购旁观者变成了热情参与者。
但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对待“双十一网购热潮”十分狂热,网上常见过度“剁手”的后悔声音,以及间或发生的过度消费导致的网贷甚至盗窃犯罪等严重不良后果,需要引起我们对“大学生的消费观”这一话题的充分重视。从高中步入大学,大学生们开始拥有了相对自由的消费选择和一定的消费能力,但因为尚不成熟的价值观念,以及对物质的热衷和追求,常常导致“吃土”“月光”等不理智消费现象的发生。大学是培养正确消费观念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对于购物狂欢节更应时刻保持理智清醒的认识。
由此反观“购物优惠狂欢节”这一被电商包装得无比花哨的华美外衣下,有多少消费陷阱可能存在?
记者采访中,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一名大二学生谈到这次“双十一”购物的情况时说,“自己根本没有蹚这趟浑水” ,并举例说到,“马克的棉袄在‘双十一’之前的价格是300元,到了光棍节的时候原价却变成了599元。打个5折,售价还是300元”。他还将自己的看法告诉记者,“真正实惠的网店应该不会参加此次活动,因为他们平时的价格已经很实惠了,不想造成混乱,怕活动过后物流爆仓。”
众所周知,购物狂欢节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诱导性与迷惑性,阅历尚浅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到电商“花言巧语”的欺骗,受到价格的引诱而枉花冤枉钱。不能否认,“双十一”的确可以让消费者购置到物美价廉的产品,而要真正从这类购物狂欢中得到真正的优惠,减少非理性购物的损失,还需要消费者尤其是大学生始终保持理智的认知,制定相应的消费规划,选择购买值得信赖的商家。
对于购物狂欢节的清醒理智,实际上体现出自身消费观念的理性,对待双十一的正确方法,亦可以活用到管理自身日常消费的行为方面。不论是日常还是狂欢节,都需要克制过度消费的欲望。大学期间需要多方位提升自我能力,为尽早坚定清晰的人生方向,大学生有必要尽早认识什么是对自己能力发展不可或缺的,什么是可有可无、利用效率不高,从而不被所谓的“优惠”迷惑。这既是一种理性的价值观,也是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况且为了争抢优惠红包、抢购几件商品而不眠不休,将夜晚宝贵的休息时间虚掷于疯狂的一次性购物,实在令人可惜。时间便是金钱,再多的优惠也无法换取次日清晨的神清气爽。因此,大学生群体需要养成买前三思、有所选择和克制的习惯,从而提升自控能力,并培养合理的财务管理和使用能力,做到既节约勤俭,又生活的丰富充实。
德国汉堡大学心理学教授迈尔思曾提出青年人应该掌握至少三大财富能力,即正确处理金钱的能力、处理物质欲望的能力和了解贫乏与金钱极限的能力。在如今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我们青年人更加需要和应该养成理性支配金钱的能力,不盲目跟风,不攀比消费,养成适度消费习惯,培养正确消费观念,应对外界种种消费诱惑,过理性消费的健康生活。
(党委宣传部网通社学生记者 赵冬琦 曲玉婷 闫雪纯 崔冰洁)
狂欢后的思考:将理性消费进行到底
11月12日至18日,第一批双十一购物包裹陆续抵达农大校园,学校各大快递驿站纷纷“火力全开”,使用全部货架来接收快件、快递员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每日快递流转量平均2000件、取件提醒短信每半天一发送……
官方数据显示,2018天猫双十一销售新记录诞生:仅用1小时47分26秒,双十一成交额就已突破1000亿,截止11月12日已连续刷新往年双十一多项销售记录,参与2018双十一的网友纷纷戏称自己为“参与过千亿项目的人”……如今,购物热潮已渐渐平息,回归日常的我们,又该怎样去审视和思考这个千亿项目和它背后的故事呢?
结合记者所作“双十一购物”网络问卷调查结果,在参与问卷调查的我校大学生中,购买1至2件物品有38%,购买3至6件有37%;对于购买计划,49.32%的同学表示“已有计划、且按计划购买”,33%的同学选择“随心购买”;面对“最终花销是否超过购物预期”这一问题,55.44%同学持否定态度,也19%的同学表示没能控制住自己的购物欲望,超额购物,导致需要承担还花呗、信用卡账单的压力。此外,71.77%的同学表示没有退换货,对于有退换货情况的同学,综其原因主要有尺码或款式不合适、质量太差、拼单凑单、物流过慢等几类。由此也可以看到双十一期间我校大学生之间在购物方面出现的几个趋势:一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大学生消费水平的提升;二是大学生间消费情况存在较明显差异;三是一部分大学生可以做到合理消费。
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同学都有类似的困惑,本以为自己在“双十一”购物节会是一个“理性消费者”,但当节日临近,在各种诱人的优惠、身边的人都在购物的刺激下,因产生“不平衡”心理——“这么大的优惠不用的话可惜了”,而进行购物;更有甚者在“冲动消费”的路上越走越远,启用花呗等借款软件,来满足自己一时“动手”的兴奋感。那么理性消费何时才能“占据上风”,战胜“买买买”的冲动呢?
作为一直被提倡的“理性消费主义”,其虽在精神上被广泛接受,但实际上认真践行的人却寥寥无几。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受访者主动提到的“盲目从众心理”。“虽然之前做过购物计划,但是看到他人选购了较好的商品时,自己也忍不住买了。”
为在校园倡导“理性消费”的好习惯,记者进一步采访了部分学生消费者和快递站点工作人员,他们结合自身经验给出了几点建议:一是不盲目跟风,多看评价,进一步确认是不是合适后再进行购买;二是可选择熟悉的商家购买,既能保证商品质量,也可分辨是否得到真正的优惠;三是按需购买,不要因为优惠力度大就冲动购买,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党委宣传部网通社学生记者 邢鑫烨 姜胜男 周苗苗)
2018年的“双十一”在轰轰烈烈中落下帷幕,但在电商流行的时代,还有多“双十一”在等待着大学生们去参与。
面对购物狂欢,你打算如何消费呢?
面对即将到来的“双十二”,你又有何准备呢?
相信保持一份理性的认知和对生活的热情,会让我们在适度的参与社会与坚守自我之间找到一个美好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