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文化活动

化药学院在“挑战杯”全国比赛中获哲学社会科学类二等奖

时间:2017-11-21 来源:化学与药学院

五年磨一剑,青岛农业大学化学与药学院《根治农田“牛皮癣”,还土地清洁—山东省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的调查研究》,近日在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哲学社会科学(管理类)二等奖,实现了青岛农大在“挑战杯”全国总决赛哲学社会科学类(管理类)的突破,填补了学校在“挑战杯”全国赛此类奖项上的空白。

“挑战杯”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科院、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自1989年首届竞赛举办以来,“挑战杯”竞赛始终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广大高校乃至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

化药学院团委书记王海霞作为本次项目指导教师,带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王福香、陶莹芳赴上海参加本届“挑战杯”决赛。王海霞表示:“此次获奖并不是偶然,而是团队历经五年脚踏实地取得的成绩,是对团队努力付出的肯定。”

结合专业,把握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回忆刚到化药学院工作时,王海霞说:“2012年6月我到化学与药学院担任学院团委书记,当时学院的原党委书记王智老师给我出了个题目:‘海霞,团的工作是最有活力的,能不能将我们学院的专业和团的工作结合起来,做点事情?工作设计好了,踏踏实实的做了,也一样能出成绩。’”这句话给予了王海霞启示,在学校政策领导下,她结合学院的实际,在2012年7月组织成立绿之益实践团,将农药专业、环保、大学生实践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同年暑假承担国家级社会实践项目,赴蒙阴地区就蜜桃的合理用药开展地调研和宣讲活动。

明确起点,强大后盾。本次竞赛自2016年9月启动以来,经校赛、省赛、国赛的层层选拔,历时一年之久。在竞赛的组织过程中,校团委多次组织模拟答辩,赛前的一个月每周进行一次模拟答辩,学院领导班子以及龚良玉处长、修彩波院长、熊伟老师、郝双红老师悉心指导,精心打磨参赛作品;副院长李峰前往上海进行现场指导,观摩此次大赛,学习其他高校化学领域优势之处,并把挑战杯的火种带回到学院,动员学院老师积极参与,孵化项目。李峰谈到挑战杯大赛现场观摩过程收获颇丰,仔细分析各个获奖项目,就会发现,挑战杯的竞赛虽然是大学生的赛事,但都是站在教师的科研平台上研发创造,经过高层次的平台改造,参赛作品从初期简单的数据汇总最终形成完整的具有学院特色的科研产品。此次获奖项目能够系统完善的展现在挑战杯全国总决赛的赛场上,离不开学院老师的辛勤指导。

立足实际,脚踏实地。“复杂的事情简单做,你就是专家;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行家”。谈及此次获奖项目《根治农田“牛皮癣”,还土地清洁—山东省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的调查研究》,王海霞表示,自2012年绿之益社团成立以来,五年间,每年暑假都组织学生赴基层开展农药科学合理使用的科普宣讲及农药废弃物的调研活动,寒暑期交错结合,寒假期间团队成员结合暑期实践收获,制作视频,绘制海报、单页,为后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宣传条件,总结经验。年复一年的调研和不断的总结成就了此次奖项。

依托社团,项目化运作。此次项目获奖得益于多方面协调准备,团队利用社团的优势和条件为社会服务,充分调动起广大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并在多方面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团队拥有明确活动章程,完善实践制度,对实践活动进行合理有效的规范化管理,采取实践活动项目化运作,以解决实践内容薄弱且相互分离的现状为目标,团队完成了2013年度青岛市科普项目“农村科普知识宣传——农药安全、合理使用”,通过项目化运作实践活动,将理论学习和生产实际相结合,解决实践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扩大实践活动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引导社团成员将自身理想和社会需求相联系,把个人成长和社会适应相匹配,在锻炼自身的同时也把科技服务带给社会。

“此次挑战杯取得的成绩是对绿之益团队历时五年实践调研的肯定,也是对以后实践的鼓励及支持。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院领导老师的悉心指导,离不开团队成员的积极配合,离不开学校团委的大力支持。”王海霞发表此次获奖心得。

近年来化药学院重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参加挑战杯、PMC大赛、山东省化学实验技能大赛等国家级、省级赛事,坚持以赛促学、以学促创,重视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将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与素质教育、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学院结合专业特色,以社团为载体,构建“项目化运作、品牌化发展、专业化提升”的创新创业团队培养模式,打造符合学院特色的创新团队,并在省级、国家级科技竞赛上取得优异成绩。

作者:马婧雯 田保玲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