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文化活动

青农学子“云组队”助力乡村发展

时间:2020-09-02 来源:宣传部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今年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挑战,校团委以“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助力脱贫攻坚,投身强国伟业”为主题组织开展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本次实践活动以全新的模式拉开了序幕,全校共有362项“云组队”团队项目,4000余名同学参与。各团队充分发挥农业院校学科优势,以学科理论和专业知识为基石,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优势,转变思路,大胆创新,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扶贫、志智双扶、成就研察等实践调研活动。

云绘墙,绘出三农风光

远山辽阔,群燕翱翔。农户们正在成片的田野里收割庄稼,几只黄牛迈着不疾不徐的步子,一步一步踏出丰收的秋天。这幅画面出现在山西省翟店镇小天贡村的文化长廊上,农民们正忙着将墙上的3D手绘填充完整,一张张用心设计过的模板勾勒出了村庄独有的地域特色和人文风貌。

2020年暑假,我校园林与林学院“烛梦园光”文化助农帮扶团团队成员基于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小天贡村提供了一系列线上“云”服务。从前期的调研准备到后期方案推行,历时23个月,为当地三农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收益。“往年我们都是让队员亲手画上去的,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只能采取线上指导的方式,让农民们自己去实践,探索绘墙的方法。”参与这次活动的队长张金涛向记者介绍道。

早在2018年,“烛梦园光”团队就前往了小天贡村,对当地的村史村貌、文化遗址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查与研究。通过早期调查,队员们了解到小天贡村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便利的交通,但受连年干旱的影响村庄已经不能自给自足。同时,该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人口老龄化现象特别严重。这样的状况更加坚定了团队为农村经济建设努力的决心,他们计划将当地的辣椒、花生以及金丝皇菊等特色农作物的种植和观光采摘结合起来,为小天贡村打造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有了这样的打算,还需要载体来宣传乡村文化,吸引过路游客,因此,手绘墙的设计就成为了该团队的工作重点。虽然今年的疫情限制了队员们的活动范围,但线上“云”服务的内容依旧精彩而充实。整个活动依次分为“云调研”、“云绘墙”、“云设计”、“云课堂”四大部分,队员们协调配合,各展特长,依据个人能力分成设计组、调研组、云课堂教学组等,共同为云实践的顺利完成而努力。

经过最初的“云调研”,团队成员对村落景观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当地文化特色有了更深地挖掘后,志愿者们便将手绘墙内容分为“牛家文化”和“农耕文化”两大主题进行设计,并提出了手绘墙后期保护的相应方案,确保了小天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由于许多新成员没有使用PS作图软件的经验,负责队长便在线上见面会中耐心讲解,让大家提前感知如何进行点状空间的景观营造,组合形成村落外部序列空间,力求打造科学美观的村落风貌。手绘模板设计好后利用3D打印技术做成实物,农民填充起来非常方便,队员们远程讲解即可与他们合力完成手绘墙的制作。

“我们经过调查还了解到,村中存在许多留守儿童,而当地也建有关爱儿童的基地,所以大家就想开办一个文化课堂,帮助孩子们学习有关植物的知识。”线上云课堂同样是这次活动的一大亮点。队员们早在半个月前就进行了精心准备,将自身园林专业知识与趣味游戏相结合,为远在山西的孩子们营造出了妙趣横生的课堂氛围。全部课程包括“植物认知任我行”、“我是小小演说家”等八个主题,涵盖语文、数学、手绘、剪纸等多元化内容。精彩的课堂内容背后凝聚着教学组全员对志愿服务事业的热爱。

烛光虽小,梦想远大。从最初的三人小团队发展到现在四十余人的优秀志愿组织,园林学子们已经走过了很长的一段旅程。

云宣讲,助力果园经济

2020年7月,果实已经成熟。江苏省赣榆区的小镇里,果农们奋力采摘着鲜嫩多汁的蓝莓,有条不紊地将它们一车车运出。而同样穿梭在田间地头的,还有前来调研的“乡美田园”实践团成员,他们时而与农户交流情况,时而仔细观察枝头果实,不忽视任何一个细节,确保为远方队友们提供准确详实的数据和资料。

我校植物医学学院植物保护专业1901班的13位同学,在学院下达社会实践通知之后,及时联系梁晨导师,围绕果园经济带动乡村振兴这一主题开展社会实践。团队分为行动组,信息交流组和新闻组三个组别,通力合作,共同完成这次任务。从信息采集到实地调研,再到情况分析和新闻发稿,活动共历时一个多月,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为农村果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活动前期,队员们结合当地果农的反馈和网络信息对江苏和山东两地近几年比较盛行的果园经济进行了初步了解,对两地部分地区的果园种植模式和营销模式进行了相关调研。由于地理位置差异较大,并且疫情期间部分成员外出不便,所以大家商议后一致决定,以团队成员所在地可供调研的果园来进行实践。经过层层筛选后,确定调研对象为江苏连云港蓝莓果园、山东烟台红富士苹果、山东滨州冬枣以及莱阳梨。

参与这次活动的队员李文宇向记者说道:“在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山东和江苏果树经济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首先,果田中需要引进大量知识型人才,普及专业技能。先进的果树栽培技术才能解决栽培模式两极分化的问题。只有让果农切实掌握先进的栽培技术,才能使得经济效益最大化。另外,近些年来不可抵抗的自然灾害使果树栽培深受其害,

这就需要提升机械化程度。引进国内外先进栽培机械,提升乡村果园的机械化程度,果树栽培才会更简便,这样也可以更好地解决人口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最后要成立水果营销合作社,创立自主品牌。当今消费者对品牌的选择有较高的要求,果农们创立属于自己的品牌,借助营销合作社,能够让自己的水果运送到更多的地方,取得可观的经济收益。“互联网+”产业的高速发展,为水果销售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平台。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实践队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立足当地实际情况,为乡村振兴中的果树经济发展增光添彩。李文宇回忆道:“我和队友们一起体会了果园经济对乡村振兴政策的积极作用,这让我们意识到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增加了我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加明确了我们的奋斗方向。”

点亮了山西省小天贡村,走访了江苏、烟台、滨州等地,我校实践队在陕北地区也出现了电商助农服务团。

云支持,打造红色品牌

我校管理学院电商助农实践调研团自2016年成立以来,距今已经有五年的时间。他们多次深入陕北地区村落农户家,调查农产品的特色和营销模式的不足,发挥专业特长,追寻革命足迹,用自己平凡的青春谱写出了一曲不平凡的助农脱困之歌。团队计划利用电商助农这一新颖形式,帮助当地建设标准化农产品,打造红色品牌,探索新形势下农产品电商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国家的脱贫攻坚战役做出重要贡献。

2020年暑假,受疫情影响,调研团一致决定采用线上指导农民的新形式进行帮扶。活动前期,他们联系了延安当地的村支书进行协调,购置设备。“我们先通过调查,了解当地生产和销售的具体模式,然后在队伍内展开讨论,集思广益,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再和当地进行对接”,参与这次线上活动的队员张若兰向记者解释道。当时正处在暑期,天气炎热,病虫害多发,所以队员们也会通过科普宣讲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受病虫害侵袭的困扰。

延安市昼夜温差大,光照强,果实糖分积累充足,所以结出的苹果细脆香甜,成为当地不可或缺的特色产品之一。同时,当地还是传承革命文化,发扬红色精神的圣地,无数仁人志士将艰苦奋斗的光辉岁月留在这里。调研团决心将特色品牌与地区文化结合起来,为延安村落的脱贫事业出一份力。“我们会教农民设计logo,在产品包装和店铺中标注红色文化,农民们也给自己的苹果起了很多诸如大头娃娃这样有趣的名字”,张若兰回忆道。

电商直播主要通过“两微一抖”的形式来进行,即在微博和抖音这两个主平台上进行宣传。当地也会专门培训一些电商主播, 教他们如何提升品牌影响力,让红色经济更加繁荣。谈及线上指导遇到的困难,张若兰向我们说道:“农民对互联网的使用还是很生疏,线上沟通时一些理论化的术语也不能说得很清楚。”针对这些困难,团队准备了定期回访的环节,通过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进行讲解。有的团队成员还录制视频发送给当地农民,让他们更加直观的明白操作流程。

“刚开始的时候,成员之间还不是很熟悉,工作上的磨合使我们越来越默契,日常的聊天也让我们更加亲密。”线上交流虽然限制了肢体语言的传达,但丝毫不影响调研团合作精神的发扬,几年内团队服务总人数累计已达10万人。2019年,调研团入围暑期社会实践“千校千项”优秀团队案例,团队作品荣获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山东赛区省级选拔赛一等奖,其他省市级奖项更是不计其数。

特殊时期下,我校广大学子立足云端特点,积极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实践当中,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争做脱贫攻坚战役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建设者。

作者:丁懿萱 张培雨 王鲁旭 编辑:曲天泽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