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了解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发展及传承,今年暑期,由园艺学院宣传部带队的“走进非遗”实践队从省内开始,走访国家非遗。2016年7月16日上午,调研团队前往青岛胶州,对胶州秧歌进行为期两天的调研。
“胶州秧歌”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蜚声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胶州大秧歌分为小戏和舞蹈两部分,被当地民间称为三道弯,是山东省的汉族民俗舞蹈,属于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其舞蹈、音乐曲牌和情节剧在中国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
胶州市胶东街道东小屯村是胶州秧歌的发源地,是全国秧歌之乡,村里墙壁上画着的秧歌人物形象、柔美的舞姿,秧歌的讲解等随处可见。我们拜访了胶州秧歌第六代传承人——李在新和姜世财老先生,并跟随他们学习了秧歌中两个角的舞步。两位老先生虽然年近古稀,站在舞台之上,依旧精神矍铄,“三弯九动十八态”。老人告诉我们,最初的秧歌是以小戏为主,舞蹈为辅,唱累了才扭秧歌。但现如今秧歌队都颠倒了,没有人唱了,大家越来越不重视秧歌小戏,只关心秧歌舞蹈部分。对于他们这些秧歌传承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培养新秀,让胶州秧歌,尤其是小戏传承下去。
被老艺人的坚持打动,也为秧歌和秧歌小戏传承现状担忧,大家讨论后决定,进一步探索胶州秧歌中的小戏,于次日前往胶州市文化馆。得知我们想了解秧歌小戏后,范馆长很热情的带我们参观并请工作人员给我们讲解胶州秧歌的历史及发展。
东小屯的秧歌队和南庄二的秧歌队是胶州秧歌的两个根,东小屯的女角尤其有味道,而南庄二以棒槌和鼓子男角著称,秧歌剧现存的曲牌、剧本和民间表演的四方连续形式的演出形式,是研究中国戏剧从宋辽金至元杂剧演变过程的活标本,这些形式在我国其它地区已不存在了。胶州秧歌剧,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现存最早的戏剧雏形表演形式之一,因此它的传承至关重要。
解说员向我们推荐了张剑的《胶州民歌论述》,告诉我们里面有一小段关于秧歌小戏的记录,可以帮助我们的调查,并赠送我们一碟《胶州秧歌大赛》的光盘,具有收藏调研的价值。
谈及秧歌小戏所面临的现状,解说员告诉我们:“因为秧歌小戏的内容大多都是反映旧社会的文化,语言略微粗俗,戏词也都是当地方言,不利于普遍教学。”馆长也表示,下一步计划把秧歌小戏向胶州民歌靠拢,以尽力挽救秧歌小戏。
通过为其两天的调研和学习,队员们对胶州秧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加深了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意识和责任,我们将继续走访国家非遗,用我们的力量号召更多的人关注像胶州秧歌一样需要帮助的民间文化,让我们的民族文化永远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