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学术信息

人文学院举办人文论坛 从“中国式过马路”讲起

时间:2017-06-28 来源: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6月27日,青岛农业大学第五期人文论坛开讲。本期人文论坛以“中国式过马路”为主题,讲述了“素质论”下“中国式过马路”治理的困境。主讲人为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肖兰兰教授。

2012年10月10日,遨游哈哈用户“中正平和”第一次指出“中国式过马路”概念。此后,经微博网友转发,事件不断发酵。各大新闻媒体纷纷发表评论,各种“中国式”纷纷上阵。肖兰兰教授指出,不知是思想懒惰还是知识匮乏,“国人”以“公民素质论”为工具来解释各种社会问题简直到了信手拈来的地步。

肖兰兰教授提出,“中国式过马路”是一种既定的社会现实。中国目前正处于史无前例的社会转型期,当下社会呈现出一种局部失序的格局,但是民众应以发展的眼光正确认识社会现状,理解社会发展需要过程,同时,“中国式过马路”也是一种既定国情的反映。我国人口众多,更容易发生大规模的从众事件,在与西方比较时应充分考虑东西方国情的差异。她强调,一定要警惕“中国式过马路”可能隐含的对国人的丑化现象,不能让“公民素质低下论”成为一切社会问题的“解释利器”。

肖兰兰教授从社会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该如何解决“中国式过马路”的问题。第一,制度设计、供给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当制度充分发挥它的价值,由公民低素质引发的社会问题就有可能被扼杀在摇篮里。加强法律发挥执行制度、惩罚力度也是重要的措施。第二,人的行为总是遵从“方便原则”,而“中国式过马路”体现的从众心理是它的表现形式之一。合理利用从众心理反而有利于传播中国“正能量”。第三,中国高情境的沟通风格会导致一个迎合圈内人口味的文化,许多事件的推论由此而生。我们应该理性处理舆论所流传的信息,尊重事件真相,把握事件真正内核。

“中国式过马路”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我们应该有客观、理性的认知,不应该把原因简单的归咎于“素质低下”,什么样的土壤就会长出什么样的种子,当代大学生应该对热点事件保持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能盲目的被舆论左右。

作者:文/赵静妍 张馨 图/鞠治鑫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