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之一: 大豆株型改良的遗传基础
报告人:马渐新 (泰山学者)美国普渡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之二:整合代谢组学和代谢通量组学研究复杂代谢网络和化学产物生物合成
报告人:杨松 教授
报告题目之三: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脂蛋白转运过程分子机制的研究
报告人:陈师勇 教授
报告地点:学术会馆第二报告厅
报告时间:2012-12-19 下午2:30—5:30
主办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马渐新教授简介
马渐新博士,美国普渡大学农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禾谷类和豆类作物比较基因组学,植物转座子介导的结构、功能和进化基因组学、转化应用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在近5年内,马渐新教授在国际著名SCI学术期刊Nature、PNAS、Genome Research、Trends in Genetics、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Plant Cell、Plant Journal、Plant Physiology、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Genetics、BMC Genomics等发表论文50余篇,影响因子达330,被其他SCI论文引用2500余次,单篇他引达230余次。担任Frontier in Plant Genetics and Genomics 审稿编辑、大豆科学编委和国际植物基因组学报客座编辑;被邀为包括Nature Genetics、PNAS、Genome Research、Plant Cell、MBE、NAR、Plant Journal、Plant Physiology、PLoS Genetics、BMC Genomics等在内的35家国际学术期刊和出版社评审,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和中国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评审。担任历年国际动植物基因组大会转座子分会主席。
杨松教授简介
杨松博士原美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Seattle)化学工程系和微生物系研究科学家(Research Scientist),长期从事代谢工程和大规模培养细胞领域的科研工作。应用系统生物学策略,即代谢组学、基因组规模代谢通量组学以及生物信息学等从整体水平上定性、定量地阐释细胞代谢网络调控及与环境相互作用原理和基本规律,系统水平上解释基因改造及环境变化对细胞生理、生化特性和代谢生产特性的影响。基于系统定性、定量分析所获得的信息数据库,阐释细胞代谢网络改造的原理,指导和优化细胞分子水平改造、构建新颖代谢途径以强化细胞代谢物的生产过程和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科研成果发表在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Molecular Microbiology, Molecular Biosystem等国际期刊,SCI收录论文总数19 篇,总引用次数超过200 次。
陈师勇教授简介
陈师勇,博士,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微生物致病因子、致病机理以及免疫学的研究。2003年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蛋白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疾病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疾病与信号转导,基因工程及其药物开发方面的研究。2006-2007至美国堪萨斯大学药理系从事博士后,利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因芯片及动物模型多种手段,从事肝脏细胞核受体调控、药物代谢基因调控。2007-2012于美国堪萨斯大学微生物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利用蛋白组学、分子生物学等手段研究微生物生理、细胞膜生物合成细胞表面抗原构象、脂蛋白转运与代谢调控方面的研究。2012年9月作为特聘教授加入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