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晚,青岛农业大学“齐民大讲堂”第七讲在学术会馆第二报告厅举行。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古今农业》杂志副主编徐旺生先生,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二十四节气”的产生原因及其现实意义》的报告。报告由齐民书院王宝卿教授主持,约两百名农大师生到场并聆听了报告。
在报告伊始,徐旺生先生回顾了我国农业部与中国农业博物馆将“二十四节气”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过,然后又从历史的角度追踪了“二十四节气”从先秦时期萌芽到汉代定型的历程。“二十四节气”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徐旺生先生指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精耕细作体系的一部分,它是中国农耕社会独有的文化现象,而且只有中国具备二十四节气产生的四个条件。
对于“二十四节气”的现实意义,徐先生也做了重点阐释。首先,二十四节气不仅对于农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当代人们的生活也有重要指导意义。其次,一些传统节日的回归,正是“二十四节气”等优秀农业历史文化现代价值不断凸显的表现。更为重要的是,“二十四节气”对于中国崛起的文化阐释具有重要的价值。与西欧的“排他理念”、“征服理念”等不同,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提倡和谐共生、亲近自然的价值理念,是中国文化的突出代表,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完全可作为中国的文化符号(LOGO),对于提升我国国家形象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在报告最后的互动环节,徐旺生先生与农大师生围绕“二十四节气”的普及宣传、“二十四节气”是否具有普适性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这次讲座对于推动我校的农业历史文化教育起到了良好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