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晚,青岛农业大学新一期人文论坛开讲,本期人文论坛以“古诗词里的春天”为主题,主讲人为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文系主任、汉语言文学专业负责人、文学博士,蔡连卫。她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杨家将研究上着力尤多,同时也关注青岛地方文化,曾在《山西大学学报》、《明清小说研究》等CSSCI刊物发表《杨业入宋考》等科研论文多篇,获地厅级以上科研奖励多项,获校级教学能手、师德标兵、优秀教学质量奖及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春天在哪里呢?在师生的眼睛里?在微博、微信、朋友圈里?当那红的花、绿的草沾染上了书墨香,千年前的花花草草也可以被欣赏,它在卷中笑。
书香袭人知骤暖
蔡连卫以时间为脉络,带领同学们梳理了自先秦至明清时期的经典咏春诗词。“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中桃花的美艳让人为之沉醉;“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谢朓细腻刻画的美景烘托出家乡的美好;“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杜审言一语道破游子对春的敏感;“离恨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是李煜国破家亡的愁苦的映射;“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则默默刻画着黛玉的凄凉心态。伤春,惜春,赞春,诗人们把情感融入诗句,她则把诗句带到现实,在讲解传统诗词的同时,穿插时下流行语及流行影视作品,用贴近大学生生活的例子,让人真切感受到“唯春光与诗词不可辜负”。
感时花鸟亦溅泪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蔡连卫指出,“‘我’所处情境不同,景物就有所不同”。她以杜甫诗为例,带领同学们领略了咏春诗词中颂春、伤春两种不同类型诗词的风采。江畔独步寻花时,杜甫问过“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经历了安史之乱,他也只能感叹“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环境对人情感的影响之大由此可见。
小子何莫学夫词
辗转当下,诗词里的春光更是给当代人以深刻的启示。蔡连卫指出我们应该放慢脚步,感受春光,感悟生命。不能一味的追求功利,趁年轻,多看看外面的世界,放缓仓促的脚步,追求诗和远方。
她以“我们为什么要读诗”发问,希望同学们不要只看到眼前和远方无穷无尽的苟且,更要看到诗和远方的美好。她微笑着,眼神中充满骄傲,言语着,顿挫出“我的梦想是‘春未老,诗酒趁年华’”的豪迈。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人文论坛首推“古诗词里的春天”,深入研究关于春光的古典诗词,探索了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和价值,展现了人文学院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对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的同时,启迪当代大学生学会放慢脚步,感悟生命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