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从“什么是文人画?文人画具有什么样的审美特点”入手,梳理了宋元明清时期的文人画发展的历史与审美特征,指出文人画有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泛指中国传统社会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从魏晋隋唐时期以气韵为宗的文人画传统的建立到宋代文人画的振兴再到元四家山水对文人画的贡献,文人画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并逐步成熟。
报告中,阳泽宇还向同学们介绍了文人画的品评标准——谢赫的“图绘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转移模写”。魏晋南北朝,中国绘画进入理论自觉的时代,以“六法”作为品评绘画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报告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形象地展示了苏轼、赵孟頫、吴镇、董其昌等著名画家的作品,同学们也对名家名作产生了极高的兴趣。
报告最后对中国古代文人画与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绘画进行了比较。与西方绘画惯用的焦点透视模式不同,中国古典绘画以散点透视为特征。多个中心点的绘画布局造成了文人群体独特的欣赏过程的产生,绘画鉴赏的私人性加强。创作的生活化也是中国绘画的特征之一,扇子、屏风上的绘画,在生活中融入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美的理解。留白之美是中国古典绘画的又一显著特征,留白在中国起源已久,《论语》中便有“绘事后素”的记载,“虚中有实,白而不空”的留白艺术之美为此次讲座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柳清泉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她指出,文人画是中国古代绘画中最具有思想含量的,文人画的解读需要中国哲学的深厚根基,并推荐了北京大学朱良志教授的《南画十六观》作为文人画艺术鉴赏的精美读本,以期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人绘画之美,体会文人画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