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学术信息

郭建良:似曾相识的朝鲜新闻摄影

时间:2006-12-13 来源:人民摄影

似曾相识的朝鲜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人常常会犯两种错误:为了画面形式上的艺术效果弄假成真;为了画面内容上的宣传效果又要弄真成假。我最近从报纸上看到的一幅朝鲜照片,就两者兼而有之。
  10月9日,朝鲜“悍然”进行了核试爆,“悍然”一词出现在我国对朝外交用语上,这是前所未有的,足见这件事情对我国的震撼。
  这事儿不但震撼了我国,也震撼了世界。第二天,也就是10月10日,有关朝鲜国的消息、金正日的照片几乎出现在所有世界大报的头版。全世界的注意力都聚焦到这个神秘的国家。
  加拿大的《The Globe and Mail》报将伟大领袖金正日在麦田里的照片以通版的巨大版面刊登出来,文章的标题字甚至和报头字一样大。我在看到这张照片的第一时间就忍俊不禁,因为这种“弄假成真”“弄真成假”的把戏是我们早已“玩”过的。我想,40岁朝上的人对这种拍法的照片一定不陌生。于是,觉得朝鲜并不神秘。

 2006年10月10日加拿大的《The Globe and Mail》头版

我们先来看这幅照片的构图,堪称完美。
  作者严格地按照摄影构图的法则,一丝不苟地安排和布置主体和陪体的位置,调动多种直接突出主体的方法:1,将伟大领袖被安排在画面当中最突出的位置——左边黄金分割线附近。2,将阳光直接照射在伟大领袖的正面,而其他人物却只能是侧面感受阳光。从衣着上看,这个季节,阳光直射会有暖洋洋的感觉。尽管阳光直射常常会让眼睛感觉不自在,但是却在光线方向的选择上达到了突出主体的目的,好在伟大领袖戴着墨镜。3,画面上所有人都无限崇敬地看着伟大领袖。最有力地运用了线条的引导作用来突出主体,尽管这视线是无形的线条,但是它的引导作用在这里却一点不亚于有形的线条,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只要有两三个人朝同一个方向看,其他人就会跟着朝那个方向看。作者谙熟人们的心理,使画面中所有人的视线都集中在主体人物身上。任何一位读者看这张照片的时候,视线都会自觉不自觉地顺着画面中人物的视线集中在主体上。
  但是,这样“完美”的构图,却有明显的摆拍痕迹。伟大领袖此刻并没有发表重要讲话,他只是享受着温暖的阳光陶醉在希望的田野上,甚至根本就没有理会旁边的人们。旁边的人们那齐刷刷的目光就有些莫名其妙。
  早在1928年,萨洛蒙博士就不满于流行的摆拍的静态新闻照片,他创造了“小相机加现场光加不干涉对象”的现代新闻摄影技法,倡导抓拍。此后,《慕尼黑画报》编辑洛伦特,为新闻摄影订立了第一个基本原则,其中的第一条就是:“摄影记者必须真实地记录所发生的事,而不应该有意识地安排某个镜头”。洛伦特坚决拒绝采用任何摆拍的照片。十年动乱期间,我国新闻摄影也曾经脱离了新闻摄影的基本原则,摆拍一度成为全国通用的新闻摄影“创作手法”。我国新闻摄影的声誉也因此而一落千丈,遭到国际新闻界的嘲笑与蔑视。
  摆拍,就是“弄假成真”。我们再来看看这张照片是怎样“弄真成假”的。

作者为了营造气氛,对画面进行了后期加工。注意看前景中的麦子,为了突出麦子的长势良好(实际朝鲜连年闹饥荒是人所共知的),不惜违背生活常理。资料显示,伟大领袖金正日的身高约一米六,麦子只到他的腰部,这是符合生活常理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麦子大致也长这么高。但是,往右边看,这常理就越来越不正常了,那麦子越来越高,直至“长”到了最右边那一位的肩头,这就夸张得太离谱了。如果麦子是真的,如此推算下来,最右边那位身高大概就只能是不到一米二了。如果是低角度视点,近景的麦子到了远景的人的肩部可以理解。问题是作者采用的恰好是平角度的视点,这种现象无论如何也不能自圆其说了。画面上出现如此“穿帮”也看出“作者”的粗心大意。
  另外,这样一群人走进麦田,他们身边的那麦子的姿态应该不是这样直直挺挺的。这些后期做的手脚,都违背了生活常理,结果弄真成假了。
  1889年,英国人埃默生发表了《自然主义的摄影》,他旗帜鲜明地说:“照片不是绘画,而是真实的环境中拍摄真实的人物。它要表现的是自然景物的影像美以及由它产生气氛和情感。”他认为摄影必须追求“自然的真实”,要获取真实的画面,就要抛弃人为的加工。“从感情上和心理上来说,摄影作品的效果,就在于感光材料所记录下来的、没有经过修饰的镜头影像”。他所讲的正是纪实摄影的本质及纪实摄影区别于其它摄影的特性。
  弄假成真,就是本来没有的场面把它导演出来、创造出来;弄真成假,就是把本来有的景物,经过后期加工,或者夸大或者缩小,把真的弄成了假的了。这种“弄假成真”“弄真成假”的把戏,在我国,银川会议之后就少有人再玩了。
  朝鲜,不知道还要玩到何时。

作者:郭建良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