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提出创业型大学的概念以来,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国内关于创业型大学的研究方兴未艾,有的高校已经明确提出了创建创业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关于创业型大学的形态、创建创业型大学的条件,学术界尚存在较大的分歧。但是,这种全新的大学发展模式,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一、创业型大学是一种新的大学模式
众所周知,现代意义的大学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巴黎和博洛尼亚,是以培养绅士和教士为主的教学机构,大学被视为高居于社会之上的象牙塔。直到十九世纪,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实行了“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办学原则,从而将科学研究的职能赋予了大学,并在大学中实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他指出:“大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教,大学生的任务也不是学,大学生需要独立地自己去从事研究,至于大学教授的工作,则在于诱导学生研究的兴趣,再进一步指导帮助学生去做研究工作。”正是柏林大学对传统大学模式的突破,推动了德国大学的现代化,此后德国迅速兴起的实科教育和工科大学填补了柏林大学与生产实际之间的空白,搭起了从研究性大学的纯理论研究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桥梁。德国迅速发展起来的文理大学与工科大学以及各学科技术学院的综合体,相互依赖,共同发展,促成了德国科学事业的腾飞和经济的崛起。
使大学与经济发展进一步密切结合的是美国总统林肯颁布的莫瑞尔法案(又称赠地法案)。根据该法案,美国政府向各州每位议员赠拨了3万英亩土地,并将其售出,所得经费用于建立永久性基金,资助至少一个专门性学院。该学院主要讲授农业和机械制造工艺方面的知识,为当地培养工农业技术人才。该法案推动了美国农业的发展。为适应美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1904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提出了“威斯康星计划”。该计划赋予威斯康星大学两项重大责任——帮助州政府在全州各领域开展技术推广和函授教育。该大学在推动威斯康星州发展的同时,迅速从一所普通的州立大学成长为美国最有影响的大学之一。“威斯康星思想”在美国得到迅速推广,从而使社会服务逐渐成为美国大学的一项重要职能,并影响到全世界的大学。美国也因这一新的突破而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高地。
美国创业型大学正是在其服务职能的发展中产生的。其主要特征是在大学教授科学研究基础上扩展,进行创业活动,进而形成衍生的高技术公司。而催生这一现象的是1980年颁布的两者专利法案《贝耶—多尔法案》和《斯蒂文森—维尔德勒技术转让法案》。这两个法案解决了大学承担政府资助研究产生的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从而为技术向企业转移扫清了障碍,实质上相当于政府将知识产权赠给了大学,其意义不亚于“赠地法案”。
美国创业型大学的典型代表是麻省理工学院。它以师生创造的高科技公司而对美国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2009年研究报告,麻省理工学院师生创建的企业数量25800多家,就业人数330万人,销售额高达2万亿美元,保守估计这一数据至少可以排世界第17位,按GDP产出计算可排世界第11位。而另一个创业型大学斯坦福大学则以强大的研究力量为支撑,带动了美国硅谷的发展。
而欧洲创业型大学的发展道路则有所不同。伯顿·克拉克在对欧洲5所创业型大学进行研究后发现,这5所大学的创业型变革是在应对困境和挑战中实现的。欧洲传统大学普遍与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更多地保留了“象牙塔”的贵族血统。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后,欧洲许多国家试图减轻国家办大学的负担,同时权力更多地从国家下放到大学,使大学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性。欧洲大学普遍面临内部财政紧张,其资源配备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大学内部的财政危机和外部社会对大学的高期望值,迫使欧洲大学寻找多渠道资金维持生存,同时积极主动地寻求变化以适应大学的发展。由于欧洲二三流大学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较一流大学更急于寻求变革,因此,欧洲创业型大学并不是一流大学,而是二三流大学。
尽管变革的背景不同,基础迥异,伯顿·克拉克对欧洲创业型大学所进行的概括却同样适用于美国的创业型大学:即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大学与外界加强合作、多样化的资金基础、富于激励的学术中心和自主创业的文化氛围。
创业型大学所具有的上述特征,使其与传统大学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区别。其与社会的关系,已经从传统的服务市场变成了创造市场,大学以其学术资本化的实践,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说,大学正在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边缘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这是大学在其职能演变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模式。从知识经济发展的大背景来看,完全有理由说,它代表了大学发展的新的方向和趋势,将对21世纪大学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创业型大学的崛起将带来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大学的职能无论怎样演变,其培养人才的中心地位却始终没有动摇过。然而每一次大学职能的发展,都对人才培养的方式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大学在承担科学研究职能的同时,发展出了探究式的人才培养方式,突出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大学走出围墙,承担起服务社会职能的时候,大学的课堂也延伸到了生产实践之中,使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了高度重视。同样,创业型大学的实践,也必然会带来人才培养方式新的变革。
创业型大学将使学生直接参与到创业过程中,从而成为培养人才的新的平台。创业型大学的科研活动往往是以现实为导向,课题常常以项目的形式出现,更多地采用工作组和部门相结合的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工作过程是以解决问题和成员参与为核心的。真正的工作主体是团队,由不同学术领域的人员组成,围绕各类重大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不同领域的成员可以互相交流信息,提供解决问题的不同视角和研究方法,促使新观点和新思维的产生。创业型大学的科研工作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学,另一方面这种科研活动本身也离不开学生特别是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与。学生在项目工作组或研究团队中和其他成员共同开展研究,完成科研任务,一开始就置身于一个良好的学习、研究环境并融入其中,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还有研究的方法、带有批判精神从事研究和工作的态度以及可能影响其一生的生活方式,这类经验一般很难通过正规的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渠道加以传递和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通过实践中的个体摸索、顿悟以及同行之间在科学活动中大量随机的相互交流和切磋来获得,正是在这种研究和学习中蕴藏着“创造性能量”。这样的教学是我们传统大学中难以实现的。事实上,学生走出传统的课堂和狭窄的实验室,在这样的跨学科平台中经受锻炼,可以为今后的自主创新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有效弥补大学课堂教学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的不足。
创业文化的培育将对人才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不同于一般高校的创业活动,创业型大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对“知识成果转化或大学加强与企业的联系”都抱有普遍接受的态度,进而以一种更为积极的方式参与其中,最终形成共同的“学术和创业共存”的价值观念、习惯和行为方式,创业文化就在这类学校逐步推广开来。学术的资本化是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在以学术资本化为内在推动动力的创业型大学中,源自于企业等组织的创业精神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精神气质。这种新的文化将对浸淫其中的大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麻省理工学院鼓励学生要拥有企业家精神,在学院举办的创业比赛中,几乎每年都有新企业从比赛中诞生,同时许多创业计划被附近的高新技术企业购买。大学开展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是就业教育的一种提升,是一种反映时代要求的先进文化。
三、从我国高等教育实际出发探索创业型大学的创建之路
创业型大学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结果。创业型大学是将学术与商业利益结合在一起的大学发展模式。这是对传统大学功能和发展模式的一种颠覆。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变需要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研究型大学都会成为创业型大学,也不意味着创业型大学是研究型大学的专利。关于创业型大学的讨论,已经引发了关于大学是否会失去其批判性和超越性的担忧。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如果所有的研究型大学都踏入追逐利益的洪流,这对国家民族将是一场灾难。因为大学只有保持与现实社会的适当距离,才能产生引领社会进步的思想和真理,而这正是研究型大学或者说一个民族顶尖大学的职责所在。事实上,欧美也有像哈佛、牛津这样一批在基础研究领域走在世界前列而与市场保持较强独立性的大学。
传统大学的知识生产模式是基于学科内部的,以学科导向为逻辑,研究者忠于学科组织;创业型大学的知识生产模式则强调知识的实用价值,以问题导向为逻辑,研究者在跨学科的、网络式的组织中具有多重身份。创业型大学是致力于应用研究并取得实效,通过向产业转化知识成果取得经济收益,同时对经济发展做出显著贡献的大学。而在我国,研究型大学更多的是重视基础研究领域的优势地位和国家重大战略相关领域的研究。而地方性高校则更多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和中小企业、基层社会的技术需要。其中行业特色高校由于其与企业和产业的天然联系而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因其较少受到国家重点资金的支持,所以在向产业界寻求支持方面具有更强烈的意愿。因而,在我国,最有可能向创业型大学转变的,是那些在应用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实力、具有深厚的产业背景、具有向社会寻求多元化资源保障压力的地方性行业高校。
事实上,我国已有一批高校在创建创业型大学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这些高校通过向企业转让科技成果、承担政府和企业委托的教育培训、创办高科技企业或服务实体、创建大学科技园等途径,深度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
青岛农业大学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服务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开展教学和科研,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研究方面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办学特色。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向企业转让科技成果13项,其中9项转让金额在百万元以上,4项成果转让金额在500万元以上,1项成果达到1000万元。学校教师以克隆牛成果为核心技术在山东高青县建立了优质肉牛新种质繁育企业,带动淄博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学校艺术与传媒学院依托广告学、动漫等专业优势和农业传播学省级重点学科团队,创建了由师生共同参与的广告公司和青岛数码动漫研究院两个文化创意产业研发实体,在为师生提供专业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同时,领跑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作了一批在山东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动漫产品。这些探索和实践,虽然还不能说已经形成了创业型大学的模式,但是可能会走出一条具有我国特色和符合学校实际的创业型大学创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