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人文论坛之“周易古经的自然之道与人文之光”在教学区开讲。本次论坛是青岛农业大学国学讲堂的第19期,由柳清泉博士主讲。
柳清泉首先引导同学们学会如何阅读《周易》这本书。她从《周易》是什么入手,强调《周易》并不是测风水的书籍,它是先人对于自然世界的认识,是一种涵义深刻的哲学,里面包含了很多深邃的哲学思想。周易包含经和传两部分,最主要的是经,因为经是《周易》最初的文本,传是后来发展的部分。
《周易》对物质的发展变化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出现在西周以前的八卦便是从《易经》中得来的。柳清泉在讲《周易》的重要思想之前,为大家介绍了“卦”的由来及排列。《周易》中有八个本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每个本卦都可以再编排出8个卦,因此《周易》中有六十四卦的编排顺序,其中上经包含34卦,下经包含30卦。
《周易》讲天道、地道、人道,它最强调的是“修己治人”。柳清泉分别讲述了《周易》中的“中正”、“颐养”、“忧患”、“孚诚”四个重要思想,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本书。“中正”指的是持中守正,正大光明,孔子“道”的思想便是从此处发源而来。“算卦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在人进退两难时稍作判断”柳清泉解释道,“颐养”即为厚德广业,修文养德。《周易》有言:“观乎人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忧患”是要求人民要戒慎恐惧,心存忧患,不能因为生活条件好了就丢掉了这种意识。而“孚诚”则是闲邪存成,谦以自牧。“孚诚”特别为后来的儒家奉为内圣之道。“有孚惠下,有孚惠我”,表达了德政才得民心的思想,符合了“修己治人”的中心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