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物  > 校友风采

我校校友、兼职教授李登海荣获亚太种协特别奖

时间:2005-11-22 来源:校园在线

 
李登海(资料图片)

据三农在线消息,11月8日,在上海举行的亚洲太平洋地区种子协会第12届年会上,我校校友、兼职教授李登海研究员荣获亚太种协特别奖。和他一起获奖的还有著名杂交水稻研究专家袁隆平院士。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和亚太种子协会主席威廉分别为袁隆平、李登海颁发了奖牌。亚太种子协会秘书长辛杜代表亚太地区种子协会在大会上向与会的1000多名各国代表分别介绍了两位获奖者的卓越成就。

附:三农在线报道原文

“南袁北李”荣获亚太种协特别奖

作者:宋逊风(11月21日22时43分)

我国著名育种家“南袁(隆平)北李(登海)”又获殊荣。11月8日,在上海举行的亚洲太平洋地区种子协会第12届年会上,中国种业的杰出人士袁隆平院士、李登海研究员荣获了亚太种协特别奖。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和亚太种子协会主席威廉分别为袁隆平、李登海颁发了奖牌,大会会场响起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亚太种子协会秘书长辛杜代表亚太地区种子协会在大会上向与会的1000多名各国代表分别介绍了两位获奖者的卓越成就。
  亚太种协秘书长辛杜介绍袁隆平时说:袁隆平院士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中国劳动模范。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中国迄今惟一特等发明奖;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中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他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2001年获得首届中国最高科技奖。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前两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中国的水稻单产从400公斤左右提高到600公斤左右,近20年内为中国增产粮食3000多亿公斤。
  70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上:
  196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1964年提出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观点,并开始水稻杂交研究。1973年与他人合作实现了杂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1974年突破制种难关,研究出一套籼型杂交水稻生产技术,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人。1976年至1987年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1亿亩,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1979年,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袁隆平院士现在是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名誉董事长。
  2000年至2005年,袁隆平院士获得泰国“金镰刀”奖,以色列“沃尔夫”奖,2004世界粮食奖等多项荣誉。现在,他领导的超级稻研究提前一年实现了第二期的目标。
  袁隆平是国家高科技“863”计划生物技术的学科带头人,撰有《杂交水稻制种和高产的关键技术》、《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等论文,主编《杂交水稻》一书。
  亚太种协秘书长辛杜介绍李登海时说:李登海研究员,1992年至1995年曾经担任中国农业部玉米专家顾问组成员;1996年7月至今,为中国农业部种植业专家顾问组成员;1997年至今为中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专业委员会委员;
  李登海自1997年至今,为中国农业及农村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1996年至今,为山东农大教授,四川农大、莱阳农学院兼职教授;1997年至今,为河南农大硕士研究生副导师;中共十四大代表;曾任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及农村科学技术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农业部种植业专家顾问组成员、第八届全国青联副主席,现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八届山东省委委员。现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1972年至今,李登海进行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的育种研究,主持选育了16个在中国玉米生产上应用的玉米骨干自交系和25个“掖单”、“登海”系列玉米杂交种,14个通过省级以上审定,6个通过国家审定,其中“掖单13号”年推广面积曾超过3000万亩。1999年承担国家“863计划”课题“培育玉米抗虫自交系”,2000年承担“国家植物转基因专项”,并主持开展玉米航天育种方面的研究工作。
  李登海先后有10项科研成果获省级以上奖励。1981年,“春玉米亩产1800斤栽培技术”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89年,“玉米良种选育及其推广”获国家星火科技一等奖;1995年,“紧凑型高产抗病玉米新品种掖单13号选育”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紧凑型玉米新品种开发应用”获山东省星火一等奖;1997年,“高产玉米新品种掖单12号选育”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高产玉米新品种掖单12号选育”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年,“高产抗病玉米新品种掖单22号选育”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高产玉米新品种掖单13号选育和推广”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成为首位完成人员。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