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海波,农机1991级校友,1995年留校任教,2000年考取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现任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管理处处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农业农村部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与模式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学术带头人,农业农村部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专家,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指导专家。主要从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固碳减排技术装备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9 项。2016年入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9年入选国家“百千万工程”高层次人才,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兼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生物质专委会常务理事等。
踏着星辰入农门,铸造青春梦
“1991年9月13日凌晨,我怀揣着大学梦踏上了去莱农求学的列车,这是多年来的大学梦,是家人亲戚的祝福梦,更是自己的理想梦!”而让孟海波自己也未曾想到的是,这一去,竟是注定一生踏入农门、走上农业工程路。
一幅字激发冲击波。“报到那天,学校5号男生宿舍楼前人头攒动,络绎不绝。未到楼前,门厅外上方悬挂的横幅‘欢迎你未来的工程师’便跳入我眼帘,格外醒目,使我心情为之一振。”孟海波说道。这是他进入莱农校园里的第一个冲击波。“自己要成为未来的工程师?!理想?未来?能否?可否?” 一连串的疑问使他的思绪飘向远方。这种蕴含莱农文化的迎新字符从跳入一个新生的脑海起,就在不断浮现,随着学习岁月和工作生涯日积月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句话激起千层浪。报到的第二天,大礼堂里孟海波迎来了他的第一课—开学典礼。初来乍到,同学们虽然互不相识,觉得新鲜,但也让他倍感亲切,一起跟着引导的老师和学长们步入古朴简易的大礼堂,静悄悄的,等待着,一如高中时代略带顽皮的等待一样。没想到,老校长一句“我们虽然不是一流学校,但是能够培养一流的人才,关键靠同学们奋斗!”这在新生中引起不小的震动,惊讶,兴奋,疑惑……可能都有。四年学铸就奋斗梦。从大一到大四,学习生活有时显得漫长,有时倍感短暂,课堂上,金工车间,实习工厂,潍北农场……无数个难以忘怀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故事,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老师们以其厚植品德、渊博学识,加上笃定的行动,让无数莱农学子们腾飞致远!四年的学习使孟海波觉得,踏入莱农,不仅选择了农门,更是步入了青春淬炼的熔炉,学着做人,增长学识,坚定信念,为了理想而奋斗。
乘着明月再启程,淬炼拼搏魂
1999年11月里一天深夜,孟海波怀揣着继续求学深造梦,踏上了进京赶考的列车,躺在列车卧铺上,他心潮澎湃,辗转反侧,这次和九年前不一样,不再是家人亲戚朋友的梦,而是他自己似乎有些任性的选择。四年求学生涯,五年工作历程,学校的一草一木深深留在了孟海波的脑海中。“留校时,我任农工系教学秘书,后来又兼任辅导员工作,正值莱农迎接教育部组织的全国本科教学合格评价,那是一场存亡之战!无论对莱农,还是对自己,实实在在的经历了一场大考,短时间内,接触到的都是新东西、新知识、新理念,超过数年所能见到的。从什么是大学课程,到学科建设,再到人才培养,从怎么安排教学,到培养计划,再到教育体系,不仅是系统的、全过程的,而且要求是达标的、完整的。记忆犹新的是,唐匀平老师、孙纯义老师、刘国秋老师,还有尚书旗老师……亲自上阵,夜以继日,帮着带着我,在学习中工作,工作中不断学习,几百个日日夜夜,和老师们、同学们一起战斗,终于迎来了教学合格评价的圆满收官,学校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得到国家评价专家组的高度评价!莱农度过了一道坎,举校欢庆!的确,自己也有一份儿绵薄的贡献,很是高兴了一些日子。”回忆过往孟海波总是激动说道。
毕业几年的经历,使孟海波学习了很多,磨练了很多,见识了很多……一位老教授的话“学校迈向新高度迎来了新挑战”,一位在读博士教师的话“我们还差得很远!”激起孟海波心中的不甘,使他再次燃起新的拼搏梦。“趁着年轻,应该继续去求学,让自己像所学专业中的炼钢淬火一样,到更高温度更大的熔炉里淬炼!”说到这些时,依然可以在他的眼中看到当年的斗志。
谨记教诲不懈怠,感恩母校情
在中国农业大学五年的研究生求学日子里,孟海波不敢稍有懈怠,也不敢丝毫放松,他说:“不能辜负自己的理想,也不敢辜负母校的期望。”最终他圆满完成了学业,获得博士学位,开启了新的工作征程。在北京新的工作岗位上,他更是时时刻刻叮嘱自己,要努力奋斗,干出点样子,不能对不起老师的教诲,也不能对不起母校的培养!“回想起来,这是一种记忆,也是一份传承,更是一生珍贵的恩情!”他说,“记得做研究生的时候,团队里在研制一种新型秸秆揉切机,需要找学生到天津农村的牛场做试验,时间长,条件艰苦,当时我并不在那个课题组成员之列,不必要参加,老师们后来征求我的意见,我未加思索就答应了,全程呆在牛场,圆满完成试验任务,得到实验室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因为有的学生不愿意干。”诸如此类的事情在莱农求学的日子里经常发生,无论是潍北农场的麦收实习,还是莱阳动力机械厂的机加工实践,老师们就是带着这样干的。“记得王继伟老师和我们一起住在农场里,经受着蚊子咬虫子叮,一呆就是两个礼拜。吕宝君老师带着学生们去热处理车间,冒着几百度高温冲在第一线。李考年老师和学生们一起拉铧式犁……”身先士卒的老黄牛精神已经潜移默化到每一位学子的骨子里,也印在了孟海波的骨子里。北京单位工作尽管条件很好,但是孟海波十分注重节俭,因为和尚书旗老师在一起工作的日子里,使他播下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种子。“记得90年代在学校工作时,我经常和尚书旗老师一起出差,无论住宿还是吃饭,他都是找最便宜的,交通工具乘坐公共汽车,经常忙着办事忘记或者错过了吃饭,尚老师还会憨厚的笑一笑,自我解嘲地说‘下一顿一起吃,还省钱了!’”如此举不胜举,莱农还有不计其数的这样的老师!也有好多这样的领导干部,更有无法统计的感人故事!他们温暖着孟海波的心。“记得和一位校领导聊天时谈道,咱们的校友在外面口碑极好的根源是啥,我脱口而出,就是实在吧!我们都开心的笑了很长时间,这是同频共振!实在就在于,在我们的脑海里的一堂课、一次实验、一场实习都是难忘的记忆!就在于,一场晚会、一篇新闻稿、一次师生野炊都是真情的留念!就在于,没有名牌大学可以炫耀的资本,却有德高博学的师长,诲人不倦,甘为人梯!有亲爱的校友,学兄学姐学弟学妹。”说到这时,孟海波满是感慨。是啊,“实在”。青农学子聚似一团火,相互支撑,共度风雨;散作满天星,各展才华,奉献社会。
孟海波说:“我是幸运的,在母校学习过,也工作过,参与着从拖拉机到智能农机,到农业工程的发展,也目睹了莱农近三十年的飞跃,评估,搬迁,更名,升博,都是里程碑意义的跨越!由此追溯七十年至今的莱农史,就是一部几代人艰苦创业、埋身前行的发展史,更是一部敢为人先、昂首阔步的奋斗史!这是一组奋斗者的基因,源自于亲爱的母校,植根于每一位师生、校友,无论是莱农,还是青农,都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源远流长……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愿母校的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