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正是这些人用忠诚和信念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刘玉玲,山东省禹城市一名特殊的兽医师,说她特殊,因为在农村像她这样的本科女大学生很少做兽医这个工作。在鲁西北的农村,发展养殖业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但是为养殖业配套服务的乡村兽医却很少,有的也仅仅是“自学成才”的“土兽医”。由于他们知识的有限,一些畜禽得了病,“土兽医”是见过没听说过,根本拿不出治疗措施,农民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辛辛苦苦养殖的牛羊死去。一头奶牛几乎是一个农民家庭财产的全部,有的农民就去北京、内蒙古等地请高级兽医师,但是加上交通费、招待费、医药费,少说也得5000元左右,成了许多农民不能承受之重。能扎根农村的专业兽医,已成为农民最需要的人。“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大学毕业时的铮铮誓言在刘玉玲的心中化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她要到人民最需要她的地方去。1991年,莱阳农学院牧医系兽医专业毕业的刘玉玲极力要求去基层工作,她如愿以偿地被分配到禹城市畜牧局兽医站工作。从此,她一头扎进农村干起了又脏又累又不体面的兽医。她进鸡舍下猪圈住牛场,哪里的牲畜有病哪里就活跃着她的身影,她把全部的爱奉献给了脚下这片热土。从此,她没有了名字,她的名字被“财神爷”、“活菩萨”的绰号代替,她播撒智慧,收获赞誉,甘心付出的一切只为了让养殖户减少损失。
1991年,农民养的鸡流行法氏囊病,传染快、病死率高。这种病只有及时注射高免卵黄抗体才能有效治疗,当时这种制剂只有去济南才能买到,农民往往耽误治疗,养的鸡大批地死去。刘玉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利用在大学学到的系统知识,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下定决心要自己配制这种药。当时正逢夏天,因为怕污染抗体,不能开电扇,她就在温度高达37摄氏度的试验室里坚持着,又闷又热的环境使她几乎每天都中暑。经过反复的实验,她终于成功地配置出高免卵黄抗体,每天为农民救治2000多只病鸡,因为救治及时,使农户杜绝了损失。人们奔走相告,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家住房寺镇的王余枝大娘得知刘玉玲每天忙得饭都顾不上吃,就包好了水饺步行20多里地,送到实验室来。辛店镇的李镇强大叔把自家种的最大的一个西瓜也送了过来,说什么也要让刘玉玲吃上一口,抓住她的手激动地说:“你真是俺们老百姓的活菩萨啊!”乡亲们用最朴实的方式,感动着刘玉玲,她说:“我只做了我应该做的工作,没想到父老乡亲给了我如此厚重的回报,这样的称号我承受不起啊,农村需要我,父老乡亲需要我,无论再苦再累,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后悔。”
去年冬天的一天下午,气温骤降,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将会影响奶牛的产奶量和诱发多种疾病,后果不堪设想。刘玉玲不顾发着高烧的孩子,连夜赶到息森奶牛场、王子付奶牛场,现场讲解降雨降温对奶牛产生的影响及防治疾病的措施。奶牛场里到处是冰冷的泥水,穿着水鞋的刘玉玲在双脚被严重冻伤的情况下,一直坚持到了第二天下午。因为防治及时,养殖户没有受到任何损失,当忙活了一天的刘玉玲拖着疲惫的身子赶回家时,女儿却因为发烧治疗不及时而转成了肺炎。一向支持她工作的丈夫这次也生气了:“在你的心里,女儿的地位还不如那些牛,你不配当孩子的妈!”看着发火的丈夫,看着发烧的孩子,刘玉玲再也忍不住了,抱着女儿放声痛哭。她对女儿说:“孩子,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妈妈,就会理解妈妈。”时下,刘玉玲又作为首席兽医师,奔波在各养殖场,为养鸡户现场讲解,现场操作消毒,让养鸡户吃上“定心丸”。
多年来,她有愧于家庭、有愧于孩子,也怠慢了自己,但却用14年的忠诚和执着告诉人们:她无愧于这个职业。告诉人们,一个人对这个国家、对这个社会应该担当起怎样的责任。(摘自《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