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长青,男,1987年9月毕业于莱阳农学院农经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05年7月,组织上选派其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勒县发展计划局担任局长,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援疆生活。
从内陆沿海地区来到大西北—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工作环境、工作重点、工作层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全新的环境,他放下客情,把疏勒县当作第二故乡,说疏勒话、办疏勒事、做疏勒人,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团结并带领全局干部职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各项工作都有了新突破。疏勒县发展计划局先后多次受到县委、县政府和地区计委的表彰,同时其个人也获得了优秀公务员、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个人、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数海”前行的领路人
计划,意味着在“数海”中前行。大浪淘沙始见金,没有深厚的功底,扎实的作风,精湛的水平,要从成千上万个数据中,纠正错误,几乎不可能。数字在音乐家心中是跳动的音符,但在计划工作者的眼里却是神圣的责任和使命。作为计划战线的一名“老兵”,自1987年离开母校后,扈长青一直在计划战线上工作,常年累月和数据打交道。在他看来,数据统计的准确,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为做到“真实准确,不出假数”,他经常不等不靠,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走遍了全县15个乡镇的村村落落,就连上街的时间,也非常注意调研。哪个地方新建了什么项目,项目进展到什么程度,哪些数据基层还没有统计上来,都一条一条记在本子上,一项一项进行核对,一点一滴记在心里,一件一件落在实处。调研中,仅数据就记录了五个笔记本,每本记载的数字都超过了三万个。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一年时间内,他弄准摸实统计数据,对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了如指掌。结合实际,他提出了疏勒县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矛盾以及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撰写了《援疆工作规划》、《从地区统计数据看我县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等分析报告。相继带领全局工作人员编制完成了《疏勒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疏勒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疏勒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等,为县委、县政府提供了有力的决策依据。
2006年,在编制疏勒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工作时,每一项计划他都要亲自的审核。计划表中大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农村人均纯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小到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教育等项目,共计几千个数据。面对繁杂的数据,他不但要审核数据的真实性,发现错误,还必须与有关部门衔接予以修正。为了与有关部门衔接数据,查实情况,电话几乎打个不停,响个不停。分管计划工作的阿巴白克力副局长常常感叹不已:“计划工作的艰苦性常人想象不到,体现出来的只是几个数字,但要通过上万的数据和成千的计算依据表来作参数。和他打交道近一年多,从来没有发现造假、搞假数的现象。每一笔数据都很实在,每一个上报指标都有据可查。他宁愿累一点,到下面去找,去算,也不愿做假。”一位经常和扈长青打交道的朋友开玩笑说:“瞒天瞒地瞒不过扈局”。
发展途中的“马前卒”
要发展经济,就要想方设法管好、用好项目资金。作为山东援疆干部,他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意识,工作大胆心细,他常常身先士卒带领工作人员全力以赴争取以工代赈和国债项目资金。一份汗水就有一份收获,2006年,疏勒县发展计划局完成了以工代赈项目评审工作,上报自治区以工代赈项目7项,所有项目均已通过了自治区发改委组织的项目评审,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建设工作。这些项目的实施使疏勒县农田、水利、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2007年,他通过地区计委向自治区发改委转报了县城供排水、行政审批中心、职业教育、中小学危房改造等18个争取国家投资项目,共申请国家投资项目资金2273万元。为加强沟通,他还多次向山东省发改委、东营市发改委和胜利石油管理局汇报工作,编制了《疏勒县对口支援项目册》,完成了《疏勒县工业园建设项目建议书》。山东省发改委对这一项目给予高度重视,援助资金1400万元帮助建设南疆齐鲁工业园。
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是实现疏勒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也是加快疏勒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切实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他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办事效率。对招商引资企业,凡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手续齐全的权限内项目,一个工作日内办结项目立项手续。需到上级计委批复立项的项目,积极帮助企业做工作,力争用最快的速度办理完毕。这些举措为全县创造招商引资的优良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为体现疏勒人民对客商的热情,2006年10月,扈长青和招商局局长晚上到机场去接从内地来的客商,因躲避行人,车子撞到了路边的栅栏上,两人都受了伤,住进了医院。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他没有告诉自己的家人,住院期间,还是每天按时给家里挂平安电话,说自己在这里吃的好,睡的香。对自己的父母、妻子和儿女总是嘘寒问暖的叮嘱半天。2006年,疏勒县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既是疏勒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样也凝结了扈长青等山东援疆干部的汗水和心血。
永不言累的“孺子牛”
熟悉的人都说扈长青是“工作狂”。一年到头,都是局里上班最早,下班最晚的人,办公室的灯有一半时间要亮到深夜。
为了疏勒县经济社会发展,他似乎总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儿。面对困难,沉着应对;面对成绩,客观冷静;面对工作,恪尽职守;面对未来,信心十足。一年多来,他一直默默地耕耘在平凡的岗位上,孜孜不倦地工作,全心全意地奉献,一笔一划地描绘着疏勒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只求奉献,不谈索取。不管工作有多难,任务有多大,担子有多重,他从无怨言,也从来不向领导和同事诉苦。在疏勒县,其他部门不愿做的事情、不愿接的工作,计划局从不拒绝。每年年终,是计划局工作量最大、最苦、最累的时期,作为局长的他和大家常常连续加班,并没有因为自己是领导而多休息,也没有因自己身体欠佳就少做工作,相反,最累、最苦、工作量最大的他都一并承担。2006年元旦前夕,由于忙着编制《疏勒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饮食不规律,凌晨三点,还在办公室加班的他,突然感觉胃一阵阵剧痛,经县人民医院检查是十二指肠出血。医生建议他住院治疗,但由于工作忙,他只让医生开了点药就继续投入到工作中。
为适应新形势,扈长青从来没有放松学习,钻书堆,搜网络,寻找最新的信息和资料,撰写分析材料,为领导出谋划策。由于业务娴熟,在向上级和领导汇报时胸有成竹,在基层指导工作时如吐珠玉,他很快成为计划工作的“领头雁”。在评选2006年度全区计划系统先进个人时,以票数第一当选地区计划工作先进个人。
两袖清风的局长
“一腔热血倾事业,两袖清风为人民”是他为官的基本原则。作为发展计划局局长,在人们眼中,算不得什么大“官”。但在有些人眼中,也算是个实权人物。在批复项目资金时,他始终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为了项目资金的事情,经常会有人想方设法与他“沟通感情”,都被其一一拒绝。一年多来,拒收礼品礼金2万多元。
守护清贫,无怨无悔;奉献事业,知足常乐;对待职工,爱心无限。他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求,并结合工作和单位的实际,解决事关职工生产生活的事情。他自觉与县一中学生齐曼古丽·亚森结成帮扶对子,资助该生完成学业。他经常到县孤儿院看望孤儿,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并积极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
扈长青感言:“援疆,历练人生、增长才干;援疆,我受益终生;援疆,我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