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林军,男,菏泽市牡丹区人,1995年从莱阳农学院环境艺术学院(原园林园艺系)园林花卉专业毕业,经省委组织部选调安排到鄄城工作。先后担任鄄城县宋楼乡党委委员、鲁王仓乡党委副书记、现任郑营乡党委副书记、乡长。10年来,他扎根基层,积极投身实践,在乡镇这个青年人锻炼成长,增长才干的广阔天地里,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以满腔的热情、扎实的作风,铺下身子,埋头苦干,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先后三次在市委组织部组织的选调生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
找准位置,努力实现角色转换
1995年8月,邓林军在组织部领到了去鄄城工作的报到证,怀着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喜悦回到家里,看到的是父母的忧虑,听到的是邻居的劝阻。他们告诫他:鄄城条件艰苦,工作难干,那里又没有亲戚朋友,谁帮你?赶快想办法找人换个地方吧。而他却坚持事在人为,他相信只要人争气,在哪里都能干出成绩。第二天他就带着铺盖,来到鄄城县宋楼乡。宋楼乡在鄄城东北40多里,与郓城接壤,不仅地理位置偏僻,而且乡政府朴素得近于破烂,让一向乐观的他也感到一些失落。但是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摆正自己的心态,积极投入工作。工作中,他积极向领导学习,向老同志学习,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在实践中,他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勇敢地面对现实,不断地调整自我,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努力实现角色的转换,找准位置,从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
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实践,经受锻炼
在经历了思想上的一番洗礼之后,邓林军对自己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他再没有了彷徨和苦闷,积极要求下到村里,承担了包村任务,并把这作为磨炼意志、增长才干的战场,把工作中遇到的每一个困难和挫折看作是提高自己的一个阶梯,不断向上攀登,在实践中经受考验。他从当好小学生做起,白天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一起劳作,晚上与群众推心置腹地交谈,了解社情民意,并挤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党在农村的一些路线、方针、政策,从各方面汲取营养,充实丰富自己的头脑,努力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997年,作为最年轻的党委委员,乡党委安排他担任管区书记,他主动请缨,挑选了人口多,任务重的孙垓管区。孙垓管区辖五个自然村,4600人,148名党员,当时正面临着“三推三考”、修筑黄河大堤、种植大棚菜等多项工作,担任这样一个大管区的书记,他深感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三推三考”期间,为了配上一套能够为群众办实事、带领群众致富的好班子,他以村为家,走村串户,选拔了一批优秀青年干部,但也遇到了较大的阻力,由于宗族势力等影响,一时使“三推三考”工作陷于停顿。面对这种情况,他向有经验的老同志请教,向老干部请教,并带领管区一班人分别召开党员会、群众代表会广泛征求意见,调整实施方案,兼顾各队、各宗族的利益,排除各种干扰,对班子进行合理配备,受到群众欢迎,为今后各项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孙垓管区地处交通要道,是乡党委确定的大棚菜重点发展区域。为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乡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开展,他带领管区一般人和村干部详细调查群众的思想认识和承受程度,大力宣传,广泛动员,并本着“成方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组织力量对土地进行了调整,把落实好的大棚用地统一旋耕。在多方考察的基础上,让群众统一种植了300余亩生产期短、耐高温的夏优2号白菜,并聘请技术人员搞好技术指导。他带领群众干、做给群众看,手把手地教,经过努力和种植户的辛勤劳动,300余亩夏优白菜喜获丰收,亩收入平均高达1500元以上,高产的达2700元。经过不懈努力,大棚菜逐步成为这个管区的主导产业。
他的实干精神和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县、乡领导的认可和重视。1998年底,他被提拔为鲁王仓乡党委副书记。在鲁王仓工作期间,他仍以一颗火热的心,以坚忍不拔的毅力,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他分管的农业工作,从原来比较落后的状态,一跃成为先进乡镇。
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赢得工作主动权
在基层摸爬滚打这几年,他深深感到,每一点成绩的取得,都与广大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分不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一切力量的源泉,也是他推动工作的法宝。在工作中,他始终坚持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切实调动和保护群众的积极性,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在鲁王仓任党委副书记时,他千方百计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开发涝洼地、废旧坑塘,发展水产养殖,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人民增收,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现在,邓林军正以百倍的信心,积极投身实践,为郑营乡的各项工作再上新的台阶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