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初,华南师范大学的官方媒体发布了一篇标题为“历史性突破,华师副教授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上发表论文”的文章,正式宣布华师科研实现了又一历史性的突破。作为华南师范大学首位以(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杂志发表论文的老师,费继锋凭借自己优异的科研成果与扎实的科研能力,入选了2018年“珠江学者奖励计划”,被聘为广东省神经生物学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费继锋,我校1994级植物保护专业校友,现为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高层次引进人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费继锋教授用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日复一日,坚持探索与创新,从一位青葱少年成长为新时代科研工作的领军者。
高岭苍茫低岭翠,幼林明媚母林幽。大兴安岭处处生机勃勃,绿意盎然,充满着野趣的森林风光。费继锋就在这样的大兴安岭地区的一个林区里长大。“小时候,我们总会去池塘边抓青蛙,到山里玩耍,会遇见各种各样的动物与植物,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我会不由自主的去思考它们是怎么成长的?自然界为何有着如此丰富多彩的物种?”费继锋从小与大自然相伴,目睹着一个又一个的大自然生命的神奇现象,让他对大自然的生灵的一切奥秘充满了浓郁的好奇心。一颗小小的“长大成为一名科学家,去探究生命奥秘”的梦想种子也在费继锋的心里悄无声息地萌芽着。
然而,成为一名科学家,道阻且长。经历了当年高考的“独木桥”,费继锋考入莱阳农学院,进入农学基础学科的植物保护专业开始了本科阶段的学习。乍看之下,这农学专业,似乎跟他的兴趣与梦想渐行渐远。实则不然。因为植物保护专业所学习的内容会涉及植物学、植物病理学及昆虫学,这给了费继锋一个机会,他开始对植物生命有了初步了解。费继锋教授和记者坦言道:“本科期间所学习的课程对今后的成长至关重要,无论继续从事植物保护专业,或者学习其他生命科学领域相关专业,应该都不会存在太大的障碍。在我的个人发展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本科学习期间所打下的基础。”让费继锋记忆尤深的是,有一次全年级的学生一起去昆嵛山做了为期三天的野外考察、标本采集,类似的活动很大程度上激发同学们对自然现象的更大兴趣,并且逐渐开始天马行空的思考有趣的自然。费继锋教授说:“青岛农业大学扎实的学风对我影响颇深,潜移默化之中,逐渐形成了我凡事不轻言放弃、契而不舍的劲头。”
当费继锋进入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师从华南农业大学肖火根教授与李华平教授时,他开始从更微观的分子生物学角度上去研究植物与危害农业生产的病原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其所接触的学科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以拓展。
为了追逐自己的梦想,坚守自己的初心,费继锋在海外求学十五年,相继进到新加坡淡马锡生命科学研究院、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分子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所以及德国德累斯顿再生治疗中心,从事自己所心仪的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费继锋以德国为例讲述:“在德国的时候,那边到处都透露出‘严谨’ 二字,能做到99%的就不要仅做到98%。在和导师讨论工作的时候,讨论材料需要提前准备得非常完善,并要用非常精准、简洁的语言、图表等和导师进行陈述,通过讨论实现对科学问题的多角度、多层次、细致深入的剖析,以便更好地解决科学问题。在此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了我严谨、细致的科学研究的思考方式以及‘锲而不舍’的进行科学研究的态度,及时地发现不足之处并有效地进行解决。如今的我,期待能把这种严谨、细致的做事的态度以及方式传给学生。”
如何可以让受损的组织器官重新恢复功能?是当前生命科学以及医学研究领域亟需攻克的重大难题。人类所面临的困境,对于大自然中的某些物种来说却是小菜一碟,例如蝾螈的肢体、皮肤、心脏、肺、胰腺以及肾脏的多种组织器官在遭受损伤后,都可以自发地进行非常完美的再生修复。我们是否能够在人类的组织器官损伤后,重新启动一个类似于早期组织器官发育的过程,进行组织器官的原位再生重建呢?通过长期得深入思考,费继锋逐步确定了自己科研的最终目标:实现对受损的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再生修复!
费继锋为了探究再生的奥秘,一方面,利用小鼠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在早期胚胎时期发育(初建)的机制;另一方面,利用蝾螈直接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的再生(重建)机制。他希望通过多方面的比较研究,为启动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受损的中枢神经系统再生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以及线索。
科研之路,漫漫长且修远,或多或少都会遇到瓶颈与低潮期。“对于我来说,我的低潮期相对多一些。”费继锋自嘲道。对于科研人员来说,科研成果是令人欣喜的,而这科研成果的产出过程却是那么漫长且挠人,通常是在反复重复、即使更换实验条件后,依然拿不到客观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费继锋认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先从这个困境中跳出来,重新仔细思考,换个思路,会豁然开朗。“我现在的休闲方式,就是暂时地从一个课题换到另外一个课题,让自己的大脑换种方式运作。”费继锋笑着说。
费继锋出国深造这十余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与科技等领域发展最迅猛的时期,国内的科研氛围与条件越来越好,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绝佳平台。而这也为久居国外深造学术能力且始终奋斗在梦想道路上的费继锋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海外学习,报效祖国,成为费继锋逐梦之旅的新征程。
回国后费继锋入职华南师范大学,专心致志地投入到自己的科研项目当中。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相继以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以第一作者以及唯一通讯作者在《Nature》子刊《Nature Protocols》发表研究论文,向大众展示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与再生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同年,费继锋入选了2018年“珠江学者奖励计划”,被聘为广东省神经生物学珠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得‘珠江学者’特聘教授这一荣誉,是我科研人生旅途中的一次重要突破。这一荣誉对于我来说也是压力,如何将这份压力转化为动力,来持续自己的梦想,带来新的创新点,这将是我又一新任务与责任。”费继锋提道。
费继锋不仅是出色的研究员,同时,也是一名负责的教师。作为脑科学与康复医学研究院的博士生导师,费继锋负责指导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工作以及讲授神经生物学课程。费继锋强调,教学工作非常重要。因为学生是未来,也是希望,终有一天我们这一代人所有的担子都会落在他们的肩膀上, 成为下一代“科技兴国、科技强国”重任的主力军。学生们满怀憧憬与梦想来到大学进行深造,从教授的角度来讲,有责任也有义务担负起人才培养的任务,希望能尽自己所能地“传道、授业、解惑”,指导学生们尽快成长,助其更好地接近并实现他们的梦想。“我每天和学生们待在一起的时间都很长,我期望能以我的科研项目作为支点,培育出更多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神经生物学领域的专才。”费继锋说道。筑梦于心,逐梦前行。作为过来人,费继锋认为:“学生应乘着年轻,多学习,多思考,并尽早设定自己的人生梦想,‘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让实际行动成为梦想的支撑点,踏踏实实地从小事做起,为实现梦想做好充分准备。”
人生路漫漫,何曾有坦途。逐梦之路,此伏彼起,唯有拼搏,勇于创新, 才能不负青春,拥抱理想。如今,费继锋作为高层次引进人才入职广东省人民医院,并成立了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费继锋教授实验室,用拼搏创新继续书写着自己的科研新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