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物  > 校友风采

校友朱虎:走在生物化工领域的最前沿

时间:2014-09-25 来源:宣传部

“科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一门艺术。”对于科研,如今已经成为博士生导师的校友朱虎教授给出了如此独到、诗意又严谨的表达。

朱虎,园艺学院园艺专业2001届毕业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工程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担任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山东省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被多家SCI期刊聘为审稿人。已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30多篇被SCI收录,参编教材1部,年纪轻轻就已经在学界具有相当的知名度。

母校启迪,打下坚实学术基础

“在母校的读书生活让我非常难忘。母校学习氛围浓厚,那时候的大学生活过的朴实、单纯。”大学时,朱虎一直成绩优异,连续四年获得专业一等奖学金,并于毕业当年拿到“综合素质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我们班共有28人,其中有25名考取硕士研究生。”朱虎校友骄傲地回忆。而他所在的班级,也曾获得山东省先进班级称号。

正是母校浓厚的学习氛围,为朱虎校友的科研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而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的良好习惯,也让他受益终生。为了不断提高写作科研论文的英语精准程度,他曾专门买了一套法律读本的双语书,一边中英文对照着看,一边钻研如何用地道的英文表达自己的观点。成为导师之后,他也坚持认为教师应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愿意将自己的读书、学习心得,分享给自己的学生。“大学生不妨多读一些思想类和方法学的书,还有科学方法论的工具书,不要盲目跟风去读那些泛泛的成功必学、人际法则等书。”朱虎说。

读大学时,多位老师都曾经给予朱虎校友不断的鼓励,正是在老师们的鼓励下,他在求学路上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前进。也正是在母校读大学期间,他接触到了21世纪最前沿的科学之一——生命科学,激发了对这门学科的浓厚兴趣,从此便确立了把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来发展的梦想。

今年六月,朱虎和其他六位校友重回母校,看望学校领导、老师,受到党委书记李宝笃的亲切会见。在和李书记的座谈中,听到李书记对学校发展所做的介绍,他和其他校友们都为母校取得的成绩而感到自豪。

回校期间,他们还和学院师生进行了交流,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奋斗经历,以及在学术领域取得的成绩。在朱虎看来,学院近年来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让每一位校友都倍感自豪;而作为校友,也一定会继续关心母校的发展,为母校的繁荣而努力。

学无止境,科研更上一层楼

母校毕业后,他来到福建农林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跟随导师系统开展真核生物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工作。期间,他成功克隆了多个功能基因,构建了多种表达载体,并建立了高等真菌遗传转化体系,为研究基因功能以及真菌遗传效应奠定了基础,多篇研究论文相继在权威期刊发表。

学习过程中,朱虎没有单纯注重理论学习,而是学习南方人“灵活运用知识”的特点,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注重实验。这段深入学习和研究的经历,使他看到了生物与化工学科进行交叉研究的巨大发展前景。为了满足强烈的求知欲望,2004年他又赴华东理工大学,师从国内著名生化工程专家魏东芝教授攻读博士学位,跨入生物化工这门新兴的交叉学科领域。后来的发展证明,这个跨学科、跨专业的选择是非常有前瞻性的,从这里开始,朱虎开始真正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合在一起。

随着视野的逐渐开阔和理论思维能力、知识转化能力的稳步提高,朱虎最终将研究方向定位于微生物群体感应理论调控代谢产物的合成规律。为了做好科研,他经常废寝忘食地刻苦钻研,最终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获得华东理工大学“科研实践综合”一等奖、华东理工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以及“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

2011年,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朱虎赴英国牛津大学跟随崔占峰博士进行访问学者合作研究。崔教授是牛津建校八百多年来的第一位华人终身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朱虎非常珍惜这一年的海外学习机会,充分利用英国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和充足的科研经费,出色地完成了“胶原蛋白的分离制备与修饰及其在医学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认真”是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品质

丰硕科研成果和多次破格晋升的背后,自然是超出常人的付出,朱虎校友最令同行赞赏的就是他强烈的事业心和执着精神。自2007年以来,他先后主持14项科研课题,包括英国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及其他多项省部级课题。同时,作为第一完成人,他已申请和获得发明专利7项,授权5项。而这些,都是在短短七年内完成的。

他为什么能拥有如此让人羡慕的成就?朱虎校友说,除了注重发展个人能力,他自己认为,“认真”是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他有一个坚持了多年的习惯,那就是认真记录每一次实验报告。在他看来,只有平时多积累,锻炼“笔感”,不断在实验报告中提高,才能真正写出好论文。

目前,朱虎教授还担任学校生物工程与技术中心副主任、山东省高校生物工程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生物加工团队负责人。组建起了一支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和研究生组成的梯层科研队伍。这个团队以生物过程工程为切入点,正在对微生物代谢工程、真菌发酵工程和生物分离工程这三大领域展开系统的、有计划的攻关。

尽管取得了这么多成绩,但朱虎校友一直强调自己是教育和科研工作者,还不是科学家。身为大学教授,朱虎并没有因忙于个人的学术研究和各项学术兼职而忘记他的学生。他深知,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责任重大,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工作中,他紧密追踪学科前沿,总是把国内外的最新学术研究动态及时而生动地反映到教学中。上课时,他设计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及双语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课下,他注重训练学生的专业思维,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由他开设的《分子生物学》课程,一直受到学生的好评。

“科学研究是一门非主流艺术,也是个体生命意义的一种体现。”这是朱虎教授对科学研究的理解。年轻的他,正坚守着“安贫乐道,恬于进取”的信条,继续潜心教学与科研,在生物学、化学与化工这片广阔的交叉领域不懈探索着,为未来领域内的学术突破而继续奋斗着。

作者:学生记者 臧睿钰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