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的清晨带着些许凉意,洒在库恰比西村的土路上。杨菲裹了裹外套,继续奔走在前往村民家的途中,这是她作为青岛农业大学艺术学院2023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生,扎根新疆喀什浩罕乡的第26个月,也是她以驻村工作队副队长身份,在库恰比西村乡村振兴一线坚守的又一个寻常日子。

从黄海之滨到西部边陲,从执笔绘梦的艺术生到俯身实干的基层干部,这位“00后”女孩用一场跨越4600公里行程的奔赴,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扎根两载,不仅书写着新一代青年的“青春答卷”,更用行动践行着青岛农大“厚德、博学、笃行、致远”的校训传承。
画笔与初心:农大时光筑牢成长底色
2019 年,杨菲踏入青岛农业大学的校园。四年里,她不仅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堂上深耕细作,更在学农爱农、服务社会的校园氛围中汲取成长力量。专业课上,老师“设计要落地、要服务群众”的叮嘱,让她始终坚信艺术不该只停留在画布上;校园实践中,她牵头组织主题团日、策划公益宣传活动,还曾参与青岛周边乡村墙绘志愿服务,用画笔为乡土添彩,那时便埋下了“用专业服务基层”的种子。
在老师眼中,她是“有思想、有韧劲的设计者”——专业成绩名列前茅;在同学心中,她是“靠谱的团支书、暖心的伙伴”,在“学”与“干”的双轨上不断奔跑,最终荣获山东省优秀毕业生等多项荣誉。“母校不仅教给我专业知识,更教会我如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杨菲常说,青岛农大的培养,是她奔赴远方的勇气和底气。
抉择与奔赴:那声“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回响
2023 年毕业季,杨菲曾跻身考研大军,日夜兼程却未能如愿。“那段日子确实迷茫,我常在校园的银杏道上徘徊,辅导员‘青岛农大学子,在哪儿都能扎根生长’的鼓励,让我重新思考青春的方向。”
就在这时,“新疆南疆招录基层公务员”的信息映入眼帘。“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这句时代强音,与母校的校训在她心中产生强烈共鸣。亲友纷纷劝说,“内地发展机会多,条件也好些”。她却有着自己的坚持,“乡村振兴的蓝图需要年轻人描绘,民族团结的纽带需要年轻人维系,青春的意义不在于安逸,而在于担当!”
2023年7月,杨菲收拾好行囊,怀揣着“扎根边疆,奉献基层,为实现人生价值奋斗终身”的梦想,登上了飞往喀什的飞机,开启了全新的人生旅程。
泥土与芳华:在边疆热土扎根绽放
初到喀什,陌生的环境、不通的语言,给这位“00后”基层干部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按照当地基层工作安排,她先投入为期3个月的系统培训:白天学习工作所需的国家政策和维吾尔语,晚上自己补习南疆农业特性,熟悉当地的乡村建设情况等。“‘下基层’不是‘走过场’,要真帮村民解决‘急难愁盼’。”杨菲把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
2023年10月,培训结束的杨菲正式进驻浩罕乡人民政府农业发展中心,首要任务就是为当地村民对接争取惠民项目。为推动“美丽乡村”改造,她频繁走访摸清村民诉求,还充分发挥设计专长帮助优化方案,无数个加班打磨材料的夜晚见证了坑洼的泥泞路变成平坦硬化路,垃圾得到规范处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在农业绿色发展与产业创新方面,她跟进多个果树改良项目,从现场考察,到查阅技术资料协助优化管护方案,她的汗水换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效:脱贫户增收显著,村民的生活幸福感不断提升。
2025年7月,她去到更基层,以驻村工作队副队长身份驻扎到库恰比西村,主要工作是走访民情,关注当地居民务工就业情况。她还建立了一个工作台账,密密麻麻记录了每次走访村民的情况变化,及时排查隐情,并联动村干部协调解决村民实际困难。如今走在村里,村民们总会热情地拉着她说说话,这是村民们对她最朴实的反馈,也是对她扎根边疆最珍贵的认可。
感恩与寄语:让青春在奉献中辽阔
如今,杨菲依然行走在喀什的乡间田野,她褪去了青涩,脚步更稳了,眼神也愈发坚定。“选择边疆,是我人生最正确的决定。这两年的经历,比在校园里学到的更鲜活、更深刻。“她常常感念母校的培养:“是青岛农大教会我脚踏实地、心怀担当,让我有勇气在这片热土上扎根,也有能力为村民做些实事。”
对于学弟学妹,她深情寄语:“珍惜在农大的时光,既要学好专业知识,也要多参与社会实践,把知识学扎实、把本领练过硬。无论将来选择什么道路,只要心怀热爱、不负韶华,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哪怕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绽放属于自己的芳华。”
喀什的晨光依旧明亮,库恰比西村的巷道里,杨菲的身影愈发挺拔。这位“00后”农大学子,正用近两载的坚守与担当,在祖国边疆的热土上,铺展着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动人画卷。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