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要闻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30年回顾

时间:2008-10-20 来源:青岛农业大学报 第26期

编者按:高等教育紧跟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一路高歌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30年的探索,30年的抉择,30年的改观,30年的飞跃。不同时代的教育工作者都亲历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教育变革,也目睹了高等教育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见证了高等教育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本文重点回顾了30年来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深入探讨了高等教育思想转变、高等教育规模发展、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等重要问题。辑录于此,与大家共享。

一、高等教育思想发生重大转变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为高等教育的思想转变提供了历史性机遇。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办学方式发生了八个方面的转变:从国有化的办学体制向一主多元的办学体制转变;从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向中央和省两级领导体制转变;从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向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转变;从单一的投资体制向多渠道筹资转变;从以知识为本、以教师为中心向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统招统分的招生就业制度向面向市场的招生就业制度转变;从封闭的本土化教育向开放的国际化教育转变;从大学办社会的后勤管理体制向社会办大学的后勤管理体制转变。思想变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先导。在高等教育思想中,价值观是基础,质量观是核心,发展观是方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发生了重大变革,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多元化”作基础的质量观、“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以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为例,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思想经历了四个阶段的转变:1978年至1984年,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1984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拓宽专业口径,调整知识结构,强调产学结合,培养创新精神;20世纪90年代初至1999年,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1999年至今,人才培养目标转为重视工程人才的创新能力。

    二、高等教育规模从基本稳定到急剧扩张

1978年,全国只有高校598所,专任教师20.62万人,在校本专科生85.63万人,研究生10934人。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已达2311所,专任教师107.6万人,在校本专科生2500万人,研究生110.6万人。如此巨大的规模变化主要发生在1998年后,中央政府从该年开始执行高校扩招政策。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顶层部分,30年来也经历了巨大的规模变化。过去30年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78-1986年是快速发展期,1986-1992年是调整和控制期,1992-1999年是持续增长期,1999年至今是急剧扩大期。目前,中国已经是研究生教育大国,应该努力成为研究生教育强国。为此,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研究生教育,努力实现研究生教育事业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在研究生教育规模稳步发展的基础上,以保证和提高质量为核心,把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到国际领先水平。

    世纪之交,中国兴起了高校合并浪潮,合并高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高校合并之后,科研能力的整体水平有了提高,这主要得益于科研投入水平的提高;在合并的第一年,合并高校在科研投入、科研人员效率、科研经费效率、科研成果获奖和社会转化等方面都有所提高;从2002年起,科研投入因子得分持续上升,其它因子得分下降,这表明合并没有对高校的知识生产起到持续的促进作用。

    三、高等教育质量成为重点问题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特别是普及化)阶段之后,如何保证质量是各国共同关心的重点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并没有直接导致精英阶段教育质量保证模式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之后,尽管各国存在差异,许多国家在质量保证主体、评估侧重点以及评估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进入大众化行列的国家,院校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不再成为本科教育质量保证的惟一模式,来自外部独立法人机构或政府下属的专业评估机构实施的定期评估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模式;在步入普及化阶段的国家,几乎没有院校主导型或政府主导型的存在,独立法人机构或第三者评估机构作为本科教育质量保证的主体,制定所有本科毕业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关注学生学习成果或通过评估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达到预先设定的最低毕业标准,成为普及化阶段保证本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手段之一。

    比较分析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改革,可以发现四个具有共性的问题。第一,本科教学改革的措施和努力仅直接面向优秀学生或某些学生群体。第二,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第三,研究型教学的开展带有明显的学科差异。第四,教师未能积极参与本科教学。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研究型大学要让所有学生分享共同愿景,扩大本科生科研机会,改革教师奖励机制,开设和完善交流课程。

    四、高等教育研究处于旺盛的发展期

院校研究在中国开展六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这主要表现在:我国有关学者通过借鉴美国及欧洲部分国家开展院校研究的经验,探索中国特色院校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对院校研究的内涵、特征、主要内容以及开展院校的意义等,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开始开设院校研究课程,举办院校研究讲习班,编写院校研究教材,着手培养院校研究专业人员;部分高校已开展院校研究的专题研究,为学校领导提供决策咨询;院校研究得到了教育部领导、高等教育学界及部分高校领导的认同和支持。深入开展院校研究,应以专题研究为突破口,以案例研究为专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专题研究要解决问题偏大、资料偏虚、理论偏多、方法偏乱等突出问题,努力提高研究水平。在推动院校研究的过程中,要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树立研究意识,落实专题研究。院校研究有助于拓展高等教育的问题领域,为高等教育研究积累并提供有效的院校研究个案,促进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转变高等教育研究的价值取向。

    在近10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中,“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课程与教学”、“高等学校内部管理”和“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等是研究成果高度集中的领域;理论思辨法是研究者尤为青睐的研究方法;专职研究人员明显增加,具有教育学博士学位的研究者不断增加。今后,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还将有更大的发展,高等教育学科将日臻完善。首先,学理探究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其研究成果将铸就高等教育研究的生命之魂;其次,院校研究将走向科学化,在高校改革与发展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再次,研究的专业化程度将不断增强,高等教育研究的门槛将不断提高;最后,研究的国际化水平将越来越高,国际学术交流将越来越主动。

    1978年以来,尤其是最近1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8年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30周年,回顾30年来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分析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对于深化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创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作者:雷洪德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