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化学领域权威学术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IF=12.257)在线发表了题为“Solar−Powered Organic Semiconductor−Bacteria Biohybrids for CO2 Reduction into Acetic Acid ”研究成果。该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与青岛农业大学共同协作完成,青岛农业大学化学与药学院盖盼盼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硕士三年级研究生于汶同学为第二作者。青岛农业大学化学与药学院李峰教授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王树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泰山学者建设工程等项目的资助。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猛增是导致全球温室效应的重要原因,如何实现高效率的人工光合作用以应对严峻的能源和环境问题是目前研究的一大热点。本研究工作构建了有机半导体-非光合细菌的生物杂化光合成系统,如下图所示,作为光敏剂的离子型有机半导体材料可嵌入细菌M. thermoacetica膜内,利于光生电子从光敏共轭分子高效转移到细菌内部,实现了CO2到乙酸的还原,其转化效率高达1.6 %,可媲美于已报道的植物或藻类及无机生物杂交系统的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光转换性能可通过优化有机半导体材料进一步提高。该工作开辟了有机半导体应用于生物能源的新途径,同时为实现CO2固定提供了简便的生物制造方法。
近年来,李峰教授课题组致力于生化分析及生物传感新方法研究,在均相光电生物传感研究方面取得了特色鲜明的研究成果,在分析化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上发表相关论文17篇,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研究成果受到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