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科技学院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牢牢把握学院科学发展的着力点,针对在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突破认识上、观念上的种种障碍,利用现有学科基础,以营造良好科研氛围为抓手,严格按照学科发展规划和方向,集中全体教师的力量,促进科技工作实现快速发展,取得新的突破。
生殖细胞发生与卵泡发育是生命延续所必需的,然而人类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还很有限。一般情况下,一头优良家畜仅有万分之一的卵母细胞最终发育成熟并得到利用。因此,由于卵巢原始卵泡库的不完全开发,雌性高产家畜的充分利用受到很大限制,长期成为该领域的科研瓶颈。动物科技学院沈伟教授经过三年的研究,带领课题组建立了动物原始卵泡形成与发育的体外技术,并优化卵泡体外发育的微环境,取得了初步成效。
沈伟教授带领课题组,通过建立动物原始卵泡形成与发育的体外模型,寻找影响卵泡卵母细胞发育的关键调控通路,进而促进高产家畜原始卵泡库的充分开发和利用。目前课题组已利用胎鼠生殖嵴体外组织培养技术,实现了原始卵泡的体外形成,卵泡体外培养后获得了成熟的卵母细胞。将原始生殖细胞体外长期培养后,获得了具有透明带和生发泡等卵母细胞典型特征的细胞,并探讨了体外发育卵母细胞印迹基因的DNA甲基化进程与卵母细胞发育进程的关系。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Reproduction》、《Mol Reprod Dev》、《Reprod Fertil Dev》、《Theriogenology》、《RBM online》等国际刊物上。
在学校、各职能部门、动科学院等的支持与关注下,经过三年的组建,承担上述研究工作的生殖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已正式启用。该实验室主要围绕人类生殖健康和动物繁育等领域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卵母细胞发生与卵泡发育的研究工作,承担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等各类课题6项。为我校生殖细胞生物学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优越的科研平台。
据了解,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来,动物科技学院科研工作硕果丰收。目前全院共有70多名科研人员,申请到科研经费100万以上的有25人。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国家级重大专项4项,主持或参加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12项,“863”重点项目2项,主持国家“863”项目1项;柳楠、王宝维两位教授获国家现代化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科学家岗位。2008年,全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71篇,其中核心期刊110篇,有9篇被SCI、EI收录,出版学术专著7部;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省教育厅一等奖2项,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校长李宝笃高度评价了动物科技学院的科技工作。李宝笃说,学校发展要上水平、上层次,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就要大力加强学科建设。通过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并带动科研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学科建设上,科学发展观要求,一方面要兼顾学科发展平衡,另一方面要重点突出。他希望全体教师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意识,深入了解各级相关政策,敢想敢做,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中静下心来、扑下身子,不断创新,使我校科研水平不断有新突破、再上一个新台阶。
动物科技学院院长单虎告诉记者,目前国家高度重视农业问题,学校也高度重视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各级各类政策好、奖励多,为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今后的整改落实阶段,学院将继续分析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切实落实好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实际问题的措施。学院将重点全面提高各专业科研水平,进一步加强项目申报,完善和加强实验室建设,促进院内多个专业的科研联合,并与校外部分专业强势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学院还将加强学科建设、科研工作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联系,在更大范围内聘请有关企业负责人来院交流、合作,通过充分交流达成更多科研合作项目的同时,做好学生实习和就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