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七大精神报告会 蔡克勇教授谈创新教育

怎样转变以继承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建立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长效机制?12月5日,在青岛农业大学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报告会上,著名高等教育学专家、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高等教育学科组成员蔡克勇教授,为学校干部教师作了题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培养创新人才》的专题报告,详细解答了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相关问题。报告在信息楼六楼报告厅举行,校党委副书记刁新华主持。
报告中,蔡克勇教授围绕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题,指出了我国传统教育理念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存在的不足和弊端,阐述了高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所担负的重要历史使命。他提出,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转变传统教育思想,通过切实措施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生力军。
蔡克勇教授说,教育具有开发或窒息学生创新精神的双重力量。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以知识的继承为中心,过于重视一点一滴的知识积累,而忽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只有转变以“打基础”和“练基本功”为主、“知识越多越好、越深越好”、“教师就是传递知识”的传统教育观念,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蔡克勇教授通过列举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创新教育模式、办学特色,并引用我国部分高校改革的大量事实,提出高校在深入教学改革过程中应着力从7个方面加强努力:一是改革“大一统”的教学制度,积极推行个性化教学模式;二是改革教学方法,克服注入式、填鸭式教学,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三是改革考试制度和评分标准,彻底改变以考试为中心、以死记硬背为基础的教学制度,实行选拔方法多样化、评价标准多元化;四是重视综合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五是重视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各展所长,并充分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六是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积极推行探究式教学;七是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倡师生共同研讨问题。
校党委副书记刁新华同志对报告会进行了总结,要求大家结合十七大精神的学习和工作实际,深入思考报告中提出的问题,与时俱进,树立创新意识,为学校建设和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整场报告会持续近3个小时,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新闻链接: 蔡克勇:1936年出生,海南万宁人。1985-1999年曾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现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高等教育学科组成员等职,是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院校的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世纪80年代初,他撰写了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史著作《高等教育简史》,公开出版我国第一部《高等学校管理》文科教材,首次提出“第二课堂”新概念并著有《大学第二课堂》。现已先后撰写出版《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等10多部著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多次主持和参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多项研究成果获我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作者:周维维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