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要闻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教授来校访问并作报告

时间:2013-06-07 来源:宣传部

6月6日,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教授,应邀来到青岛农业大学访问,校党委书记程玉海教授、校长李宝笃教授亲切会见了柯炳生校长,就两校共同关心的现代农业发展、国家三农政策、农业院校的使命、机遇与发展以及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谈。

柯柄生教授现为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82年获北京大学地理学学士学位。1984年获北京农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德国霍恩海姆大学农业政策与市场研究所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业市场政策与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市场与价格政策,粮食问题和农民收入问题等。

下午,柯炳生教授为学校师生作了题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挑战与机遇”的报告。报告会由校长李宝笃主持,副校长戴洪义、宋希云、杨同毅出席报告会并聆听了报告,全校各单位、各学院党政负责人,教师代表,研究生代表及各学院部分学生共300多人听取了报告。

报告中,柯炳生教授紧紧围绕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这一主题,从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的挑战与机遇、发展农业的目标、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农业院校的使命和机遇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结合我国农业近年来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柯炳生教授结合十个以“三农”问题为主旨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新时期、新形势下解决农业问题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他提出,从解决渠道上看,我国农业的发展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我国发展农业的基本目标是保障农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由此产生的衍生目标则是促进农民增收、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近年来我国大豆、大米、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和进出口情况,柯柄生预测我国未来对粮食需求的增长可能会大于预期,国内粮食生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时,柯炳生教授指出,经营方式的转变使得农业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劳动力的变化则使农业对机械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以2007年1号文件中的六个“用”为框架,强调了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重要意义。在谈到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时,他专门针对生物技术与转基因问题进行了解释,并从规模化大田种植、设施园艺业、集约畜牧业三方面对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现状进行了总结。

报告结束时,柯柄生教授强调,农业院校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也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应积极地为我国现代农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李宝笃校长在总结讲话指出,柯炳生校长的报告内容丰富,思路明确,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探索,使广大师生深受启发。报告对于农业院校如何寻求发展之路、选择研究课题等,都具有极强的理论启示和实践指导意义。

柯炳生教授在校领导李宝笃、戴洪义、宋希云等的陪同下,参观了青岛农业大学发展成就展览馆、动漫与传媒学院、学校中心实验室和海润农大检测公司。

作者:周维维 张巧巧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