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2014年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计划会议在办公楼三楼会议室召开。校长宋希云、党委副书记刘国秋、副校长戴洪义、刘军国、原永兵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戴洪义主持。
会上,宋希云充分肯定了各推进工作组、各学院两年来在推进名校建设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并指出,各工作组和各学院承担的建设任务的落实情况、推进速度、完成质量还存在不平衡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监督。学院要积极与工作组进行有效对接,切实承担起名校建设的主体责任,确保按时、高质量地完成名校建设工作任务。
宋希云要求,各工作组和学院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名校建设工程作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契机和载体,以高度的责任感抓推进、抓落实、抓监督、抓实效,争取建成一批高水平的成果,应用于人才培养过程,在学生身上显效益,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落实到行动上。他强调,全校上下要有一盘棋的思想,进一步健全分工合作,协同推进机制,为名校建设献智慧,为人才培养做贡献。教务处作为特色名校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单位,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协调、调度工作,财务处要做好经费保障工作。
宋希云强调,名校建设成果重在应用,所有建设成果都要以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标准,各学院要加快教学模式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标本资源库建设等成果的推广应用,切实服务于人才培养。他指出,应用型人才应该具有更强的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利用本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机会,确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明确支撑专业的实践能力、实践项目、实验内容,理清具体的实施途径和方法,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宋希云指出,涉农专业要充分利用莱阳校区的实践资源,做好莱阳校区的办学规划,其他学院也要充分挖掘资源,积极建设好校内外实践基地。要固化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以及专业技能建设活动,长期坚持,为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重要平台。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与培养人才并重,进一步加强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切实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逐步建立一支教学能力强、科研能力强、生产实践能力强的“三强型”特色突出的师资队伍。各部门、各学院要进一步调动全体教职工参与名校建设工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对学生的宣传,让学生积极参与,配合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检验教学改革的效果,使学生受益。
宋希云强调,2015年是名校工程的验收之年,任务重、时间紧,全校职工务必振奋精神,同心协力,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建设任务,推动学校工作开拓新局面,再上新台阶。
戴洪义要求各单位严格按照宋希云校长提出的要求,扎实推进2015年名校工程建设工作,对于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共性问题,需要认真调研,分析原因,采取得力措施,稳步推进,在全面完成建设任务的同时,突出重点,凝练特色,注重成果的推广应用。
会上,名校工程11个工作组中的13个责任部门、15个重点建设专业所在学院负责人,分别汇报了2014年名校建设工作进展、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解决办法,并详细布置了2015年名校工程建设的工作计划。
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各学院和相关专业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