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09-08
追求教育理想 植根教育实践 培育社会新人
——在庆祝第22个教师节暨行政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2006年9月8日)
李宝笃
老师们、同志们:
在这金秋九月收获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第22个教师节,这是我们广大教师回忆教育历程、陶醉桃李天下的日子,是全社会行尊师重教之风、感念师恩的日子,是我们畅谈教育理想、高扬理想风帆的日子,藉此节日之际,我代表校党委、校行政,向全体教师和所有在教育岗位上辛勤工作、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教职工,致以节日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从远古到现代,教育都承担着传承文化、传递知识、培育新人、创造文明的重任。在现代社会,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国家和民族更是把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寄予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是教育事业的支柱,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任重而道远。
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到19世纪纽曼的《大学的理想》,再到20世纪加赛特的《大学的使命》,直到今天我们对大学功能和大学精神的探究,都是对“大学是什么?大学应该干什么?”的不断追思,这里包含了大学教育者对国家和社会未来的理想思考,包含了大学教育者对于教育理想的设定、追求和践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学才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科学摇篮和文化基地。正所谓“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三尺讲台,关系未来。”
社会的延续需要传承,社会的发展需要创造。教师作为社会现实与未来理想联结的纽带,不仅要传承传统、文化和知识,还要为学生开启心智、培植理想,赋予学生创新的能力,使学生成长为一个对国家、民族有用的人,一个对未来社会有价值的人。一代又一代的教师,高举着人类智者的火炬,秉承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培育着一代又一代新人。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筑起了莘莘学子们心中的圣殿,放飞了学子们的理想,赢得了学子们的爱戴和尊敬。
因为教师从事着教育这个神圣的事业,因为教师是理想未来的构想者和开启者,因为教师承担着为未来社会培养新人的重任,所以,教师是光荣的,教师职业是崇高的。
回顾我校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从农业中专到农业大学,从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从单科性、小规模学校到多科性、大规模学校,从弱小到逐渐壮大,正是一代代以优秀教师为代表的莱农人高举着教育理想的旗帜,忠于职守、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用心血、智慧和努力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莱农学子,创造了一批又一批科技成果,铸就了今日的莱农,奠定了走向未来的良好基础。在此,我代表校党委、校行政向我们的前辈、向所有为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贡献的莱农人,表示深深地感谢!
历史是一条割不断的链条。我们现在在岗的莱农人,既是莱农历史的承接者,也是莱农历史的传递者。这不容我们选择。
承接历史的结果,我们有理由自豪:我们已经拥有51个本科专业,覆盖了理、工、农、经、管、文六大学科门类,本科教学质量赢得了社会的基本肯定;新校区已经基本建成,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已达1.4亿元,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生源质量也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研究生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硕士学位点达到了31个,在校研究生突破了600人;学科建设富有成效,已经有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8个。科技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果,仅去年就申请了13项国家级课题、37项省部级课题,获得了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多项科技进步奖,培育了多个果蔬新品种;校内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入,与现代大学相适应的管理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社会服务不断增强,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取得新突破,校企联合全面启动,建立了一批科研基地;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取得新进展,已与多个国家的高校达成了合作办学的协议,并已经实质性的开展了互派学生、教师互访和教师培训等合作项目;等等。
但是,放眼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我们不能不感到责任的重大。从外在环境来看,市场经济的深化、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国内大学间竞争的加剧、社会产业变革的加快以及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无不使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从学校内部来看,我们自身还存在着办学理念不够先进、办学视野不够开阔、队伍不够成熟、科技创新能力仍然偏弱、管理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等等不足,这也为我们建设现代化、高水平、开放式的大学增加了困难。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我们面对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必须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继续追求我们的教育理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理想需要从现实出发。我们已经制定了“十一五”发展规划,确立了到“十一五”末基本实现建设农学、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文学协调发展、生物科学与农学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多科型大学的奋斗目标。为此,我们必须选择适合我们发展的道路。
第一,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十一五时期是我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转型期,学校将从以规模扩张和校区建设为主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以学科专业建设和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为此,要大力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要不断加大对教学、科研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和科研条件,打造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平台;坚持规模适度发展的同时,重在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办学层次和社会声誉,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现代大学的发展必须保持与经济社会的紧密联系,不断地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吸取不竭的发展动力。十一五期间,我校将巩固和发展原有的服务领域和面向,加快融入青岛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进程。要加快与青岛地区及周边县市的联系,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大力培养适应半岛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要扩大服务领域和辐射面,积极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着力解决青岛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努力扩大学校的地域影响力。
第三,要走开放办学的道路。开放办学有两个含义:其一,我们要通过校外专家请进来、校内教师走出去、国内高校特别是青岛高校间的联合,促进广泛的学术交流和教育思想的及时更新,保持学校的办学活力。其二,我们要利用好青岛对外开放的地缘优势,适应青岛创建国际化特色品牌城市的需要,积极扩大学校对外交往的范围,谋求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质性成果,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寻求我们的办学空间,提升我们的办学水平。
第四,要走民主办学的道路。无论是从大学的起源还是从现代大学的发展来看,充分发挥教师这一办学主体的力量,实行民主管理无疑是大学的本质属性。因此,我们要树立学者治学的观念,健全教师参与管理的相应机构和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在学术管理中的作用;树立管理就是服务观念,切实树立和巩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切实改善机关工作作风,形成“一切为了教学,一切服务于教学”工作机制和氛围,形成积极为教师与学生服务的风气。
第五,要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道路。大学原初只是教师和学生的联合体。后来,随着大学规模的扩张和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不仅发展了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职能,也使大学的管理走向了专门化,大学成为由众多部门组成、分工明确、职责分明的庞大机构,大学的人员组成也更加复杂。但是,拥有大师、培育英才,始终是大学的第一要义。所以,大学的发展,首先是教师的发展。唯有拥有一支成熟、高素质、富有学术创新力的教师队伍,大学才能拥有持续的发展能力和强盛的竞争力。其次,教师的成长、人才的培养和大学职能的实现还需要一个和谐的环境。因此,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和帮助教师成长;要营造丰富的校园文化氛围,关心职工生活,积极处理好各种关系,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和谐发展。
今年是我校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也是我们完成“三件大事”的关键年。更改校名、申报博士点、迎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每一件大事都关乎莱农的发展和未来走向,关乎“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实现,我们都轻视不得、马虎不得、懈怠不得。其中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重中之重,评估结果将会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形象,影响学校的下一步发展,影响更改校名和申报博士点,最终会影响我校在未来高等教育格局中的地位和竞争能力,影响每一位莱农人的切身利益。学校由我们共同组成,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剧中人而不是观众。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前一阶段的迎评工作中,绝大部分学院和教职员工已经树立了清醒的主体意识,“学校发展我在其中”已经转化为积极的行动,特别是暑期,各学院和广大教职员工克服高温酷暑,牺牲休息时间,加班加点,积极整理迎评材料,取得了较大成效。新的学期已经开始,迎评建设的任务也更为迫切。各学院各单位要再动员再发动,进一步激发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抓住新上专业评估和学院教学工作评估的契机,全面检查各学院的教学工作,找出问题,制定措施,进行整改,促进教学条件建设和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水平评估评的是教学质量,除了必要的基本条件保证,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如果我们把迎接专家进校评估比作一场演出,我们都是这场演出中的剧组成员,我们可能是编剧、导演、后台、布景、演员等等,但是教师是当然的主角。专家们将通过教师的“表演”获得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感性认识和实际评价。因此,在迎评促建的过程中,对于教师最为重要的就是要研究教学,切实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个实验,严格每一个教学环节,切实提高授课水平和教学质量,使自己在迎评过程中不断成长,让学生从迎评促建中真正受益。
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是教育理想的实践者,是启迪学生心智的导师。尽管在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出现了媚俗、功利化的倾向,我们在办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众多的困难和问题,现实中的教师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但是,“传道、授业、解惑”依然是教师的使命,“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依然是教师的标尺。因此,我希望我们全体教师都能够做到:自觉地探求知识,并用知识去营养学生;坚持科学理性的思考,并用智慧去启迪学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怀,并用快乐去感染学生;培植善良博爱的情感,并用爱心去浸润学生;加强品德人格的修养,并用德性去感召学生。通过我们的努力,使我们的学生成长为乐学崇德、求真务实、富有爱心、关心社会、追求理想的人。
教育是神圣的事业,神圣的事业需要崇高的信念。我国的“一代名师”吕型伟先生对教育是这样阐释的:
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
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
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
让我们以此共勉。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