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青岛农业大学组织召开人文社科项目申报动员会,对全校人文社科方面教师申报国家级、省级项目进行动员和指导。校党委书记程玉海出席会议并讲话,就如何推进学校人文社科领域的科研水平,努力实现学校承担国家社科项目的新突破,推动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再上一个新台阶提出了明确要求。并特别对全校青年学者如何潜心治学和自我成长,给予了有益的指导和殷切的期望。副校长王伟、杨同毅参加会议,会议由王伟主持。
程玉海讲话指出,作为一所大学,无论是农业大学、工业大学还是综合大学、师范大学,其作为大学所需要的人文社科环境是一样的,都要有哲学、人文社科、体育、音乐、艺术等等,这是办大学所必需的。学校成立社科处并大力推进人文社科的发展,一方面,是为广大学生创造像其他大学一样的人文社科环境,另一方面,人文社科的发展也可以为农业大学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基石。他强调,这次会议既是推动学校人文社科申报国家级、省级项目的推进会,也是推动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再上一个新台阶的动员会,要求各学院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加大组织科研的力度。
他要求各相关学院首先要高度重视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特别是学科建设,各学院会后要对自己的学科再凝练,对自己的学科方向、学科团队的组建再研究,学科特色再凝练,明确重点抓好几件事,把学科方向、学科规划、学科团队建设得更强、更好。要注意项目的论证工作,采取组织科研的方式,提早谋划,把课题论证好。要让项目论证过程,成为深入课题研究的过程,成为申报教师全方位提高的过程。他强调,各学院还应该高度注意培育优势,培育课题的工作,承担起培养年轻教师、扶持年轻教师的责任。要依据学科发展方向,有计划、有目标、有目的的,在几年间培育出自己学院能够形成课题的“青苗”、“花苗”。要充分挖掘青年教师的潜力,对有发展潜力的年轻教师进行重点扶持。
程玉海还对广大青年教师的治学和成长提出了意见和要求,指出,作为一个学者,特别是一名年轻学者,要取得成功,必须坚定不移守住五条。
一、要有明确、稳定的学术方向。对每个希望成功的学者来说,确定和坚守明确而稳定的学术方向,是至关重要的,是起步之初最基本要求。当前,各学院的教师基本都是硕士、博士,都经过了一定的科研训练,大家决不能东张西望,这山望着那山高,决不能轻易改变,一定要沿着自己的学位方向坚定不移、全神贯注地向前拓展,向前推进。持之以恒,方能修成正果。
二、要围绕自己稳定的学术方向,从最基础的方面做起,决不能走捷径,也没有捷径。程玉海指出,基础工作一是指专业基础领域的学习,要求大家首先了解自己的专业基础,围绕专业基础“破万卷书”;二是指专业理论的学习,专业理论必须要精,在这一领域要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对其中难点要进行比较性学习,要成为这一领域的行家、专家;三是指专业拓展,要在坚守自身学科方向的基础上,向本专业的相关学科领域发展、深化,在更大的学科范围内实现融会贯通。他希望大家一定要牢牢记住:学术成果是积累、积淀的结果,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三、必须在自己的学术领域中形成自己的思想和看法。程玉海向青年教师提出忠告说,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看法,方能形成一家之言,有了一家之言,才能有自己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成就。所以,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和著作,一定是自己学术思想的流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论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学术思想流淌的结果。所以,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重视,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和看法。有很多学者多年养成了一个习惯,不思考成熟,形不成思想,不知写这篇文章的意义,绝不动笔,而是一遍又一遍重回书海,或从头再研究一遍。
四、坚决排斥学术不端,必须克服学风浮躁。他告诫大家,学术不端和学风浮躁,是影响我们教师和学者成为“大师”的拦路虎、是大敌、是大碍。当前,有一种很不好的学风,甚至是习惯,就是在网上“拼文章”。要充分利用网上提供查找资料的便利,而不是用来拼凑文章,必须坚决排斥这种现象。
五、要达“格物致知”之境,行“经世致用”之实。程玉海分析指出,无论“格物致知”,还是“经世致用”,都是强调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学问,“甘坐板凳十年冷,不写文章半句空”。深入实际,认真研究问题,最终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境界和要求,同我们今天倡导的崇尚科学、求真、求实和理论联系实际,在目标和方法上是完全一致的。
会上,社科处处长牟少岩总结了一年来学校人文社科方面取得的成绩,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并从战术、战略两个层面明确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