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青岛农业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副理事长及兼职研究员、青岛农大客座教授、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贾敬敦来校,为广大师生作了题为《农业产业转型与科技创新》的学术报告。报告会在学术会馆第一报告厅举行,由校长李宝笃主持。
报告中,贾敬敦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农村工作中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经验。他指出,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中国农业发展,可以得出四个重要的启示:一是我国农村工作已经由农业工作扩大到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二是农业工作的中心任务已经由增加粮食生产的产量转为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我国农村工作已经由单纯的农村工作转变为城乡统筹工作;四是我国农村工作已经由单纯的经济领域延伸到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贾敬敦提出,目前我国农业产业转型面临三大挑战:一是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利润率低,所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重要的努力方向;二是我国处在一个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行列的过渡时期,劳动力成本不断加大,机械化农业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路径,依靠人力、畜力的时代必须成为过去时;三是我国农业必须面向世界发展成为世界农业,中国是世界第三农产品贸易大国,农业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这要求农业大学必须以世界的眼光思考问题,加强与各国的科技交流。
在谈到现代农业产业的业态问题时,贾敬敦提出必须牢牢把握三点,那就是:现代农业是一个产业链,包括产品的设计制造、原料生产、主导产品的加工制造、仓储与物流、市场经济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销售等环节;现代农业产业必须要实现体系化;现代农业的主体始终是企业。
综合以上深入透彻的分析,贾敬敦就农业科研创新提出了转变思想认识和调整科技创新布局两大要求。
贾敬敦指出,转变思想认识,就是要走出传统农业的理念,树立现代农业的理念;走出单一农业的理念,树立起农业、农村、农民统筹考虑的理念;走出重经济轻社会的理念,树立经济与社会同步发展的理念;走出产品经济理念,树立市场经济理念。
调整科技创新布局就是要由农业科技创新转变为农业产业链的创新;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布局科研创新;调整服务对象,服务乡村社区建设;加强研发转化与产业化推广活动,设立技术转移中心;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学科建设,积极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重视研究市场经济规律和特点。
李宝笃校长在总结报告时指出,这次报告是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后学校进行的第一场全校性学术报告,是学校紧密结合十八大对农业发展所提要求进行的,是学校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措施。李宝笃说,再过两个月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即将颁布,作为一号文件的主要参与起草人之一,贾主任在报告中提前传达了一号文件精神,同时学校刚刚获批山东省应用型特色名校建设工程,这对于学校来说是一个激励,更意味着一个转型的艰巨任务。贾敬敦主任的报告,对于我校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特殊意义。
李宝笃指出,贾敬敦主任的报告以独到的思考和见解,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提高了我们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认识,为三农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对拓宽农业工作领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对农业转型、农业创新提出了明确的思路与方向。具体到学校来说,报告对我校的专业开设、学科调整、发展方向的调整等都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对学院来说,对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给出了指导,尤其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式给出了很好的建议。报告为广大教师指明了教学科研的努力方向;同时也对同学们的学习、就业等都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李宝笃要求在座的教师和广大同学认真学习报告内容,将报告学习与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结合起来,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报告由青岛农业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主办,全校各学院和单位的部分处级干部、教师和学生聆听了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