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山东省总工会公布了山东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新型班组、职工创新能手、查隐患优秀职工名单并予以表彰。青岛农业大学花生、甘薯生物技术育种团队荣获“山东省创新型班组”称号。此次全省共表彰“山东省创新型班组”100个,青岛农业大学是教育行业唯一入选单位。
作为高校科研战线上的一个创新型班组,花生、甘薯生物技术育种团队在开展职工创新竞赛活动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做法。
一是通过给年轻人压担子,鼓励帮助年轻成员快速成长。班组长王晶珊教授始终把年轻人的成长放在团队工作的重要位置,从课题的筛选、课题的研究进路设计和学术成长平台的搭建,全面为年轻人的职业发展做好设计和规划,甘为人梯。班组所有成员均在40岁之前晋升为教授。班组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农业部中华神农奖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2019年获得青岛市技术发明一等奖,是所有奖项中唯一一项技术发明一等奖,也是所有大农业类唯一一项一等奖,目前已公示结束;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7项,软件著作权16件;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20篇SCI收录;培育花生新品种18个,均已通过国家登记。
二是注重培养团队成员创新意识,在团队中形成人人踏实干、人人求创新的良好氛围。实践是花生、甘薯生物技术育种团队的创新意识培养的第一法宝,酷暑严寒,扎根一线做实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艰苦细致的反复试验中,创新的点子不断萌发。团队创新意识培养的第二法宝是教学相长,王晶珊教授要求每一个团队成员要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从教学中获得灵感,进行花生离体诱变和高含油量、耐盐性离体定向筛选,即在试管中进行初期育种,并获得大量突变体,从中培育出高产、高油、耐盐花生新品种。积累的一系列组织培养、再生苗嫁接移栽、离体诱变、离体定向筛选等创新技术应用到教学中,从教学过程的反馈和讨论中再激发创新灵感。
三是不断孕育新生力量,为团队注入新的思维创新的种子。该团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研究生50多名,其中5名获得国家研究生奖学金。培养的本科生,2016年获得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山东省委员会、山东省教育厅、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科技厅、山东省学生联合会等联合主办的“创青春”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优秀作品。
本次表彰主要是针对2019年以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踊跃投身“当好主力军、聚力新动能、建功新时代”劳动竞赛,在聚焦聚力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作出了积极贡献的先进个人和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