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在庆祝青岛农业大学建校60周年大会上,青岛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宝笃致辞。
大家好!
在这硕果累累的金秋十月,青岛农业大学迎来了60华诞。我谨代表学校向长期以来辛勤工作和学习的师生员工,向为母校增光添彩的广大校友表示节日的问候和亲切的祝福!向前来参加庆典的各位领导和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建校60年来,青岛农业大学始终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发展。60年前的1951年,新生的共和国面临着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艰巨任务,青岛农业大学的前身——莱阳农业学校应运而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最早创办的全国两所中等农业学校之一。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创办莱阳农学院;1962年,因国民经济调整恢复莱阳农业学校,为农业部8所重点学校之一,1963年,有青岛农业学校、即墨农业学校、即墨畜牧学校、崂山郊区农业技术学校、烟台畜牧兽医学校、蓬莱农业学校畜牧班合并加入的莱阳县农业学校并入,1968年,山东省社会主义劳动大学二分校并入。1976年,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改办莱阳农业大学;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莱阳农学院。2001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在青岛市城阳区建设新校区。2007年,经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办学地点由莱阳市变更为青岛市城阳区。
60年来,学校几代人自强不息,励精图治,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办学环境,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使学校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有新发展。特别是青岛校区的创建,使学校在吸引和稳定人才、招生、对外交流等方面获得了有利的区位优势,增强了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和前景。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学校已由一所单科性的小规模学校发展成为一所规模较大,农科和生物学科特色鲜明,农、工、理、经、管、文、艺、法等学科相互支撑的多科性大学。目前,学校有21个省级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1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举办64个本科专业,在校研究生和本专科生27000多人,继续教育学生1万多人。
60年来,学校几代人着眼长远,以人才兴校,始终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关键措施常抓不懈,以战略眼光致力于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水平,以最大的诚意吸引和稳定高层次人才,使学校师资队伍的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学校师资队伍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占84%,其中博士占30%,已经形成一支师德高尚、奋发有为、学历层次较高、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60年来,学校几代人心系学生,忠于使命,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积极探索人才培养规律,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德智体美得到了全面发展。建校以来,已经为社会培养了6万余名全日制毕业生和9万余名成人教育学员。他们有的已成为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日本自然农法国际研究开发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复旦大学、吉林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和科学家,有的已成为我国党和国家干部队伍中的优秀人才,有的已成为国家“双百”人物、著名玉米育种专家,有的已成为国内知名企业家,有的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
60年来,学校几代人矢志报国,情怀天下,始终把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密切结合生产实践开展科学研究,积极推广科技成果,广泛开展各类人才培训和技术指导。上世纪70年代,学校首创我国北方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栽培理论与技术,为解决我国粮食短缺问题做出出了贡献,获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奖;80年代,首创我国夏玉米大面积超千斤栽培理论与技术,为解决我国饲料紧张局面,推动畜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90年代,又创造了旱地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栽培理论与技术和夏花生大面积亩产超800斤栽培理论与技术,为实现我国粮油作物大面积丰产做出了贡献,分别获得农业部丰收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进入21世纪以来,学校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面对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积极调整学科结构,转变服务方式,拓宽服务渠道,在植物育种与栽培、动物育种与饲养、植物病虫害控制、动物疾病控制、旱作农业技术、真菌资源利用、仿生农药、肥料与植物营养、农业科技传播等传统优势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在生物转基因育种、细胞工程技术、挖掘类收获机械、天然生物活性物质利用、农产品安全、合作经济研究、动漫创意与制作等新领域取得较大突破。自1978年恢复莱阳农学院以来,学校获得政府科技成果奖励459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8项,省部级一等奖14项。2000年以来,学校向企业转让科技成果11项,转让金额3782万元,创造了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学校师生社会服务的足迹遍及山东和新疆、贵州、安徽等祖国各地。
60年间,学校在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取得新胜利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团结、勤奋、严谨、创新”的优良校风,培育了“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奉献精神,“学校发展,我在其中”的主人翁精神,“宽容和谐、团结互助”的友爱精神。这些优良的精神和传统薪火相传,已内化为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学校今后发展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青岛农业大学60年来取得的所有成就,是学校几代人不懈奋斗的结果。老一辈莱农人奋发图强,百折不挠,任劳任怨,甘为人梯,以毕生的心血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此时此刻,我们深切怀念为学校发展贡献了一生,已经谢世的老领导、老干部、老教师、老职工。进入新世纪,新一代青岛农大人志存高远,与时代同步,与世界共舞,以自己的智慧开创了学校发展的新阶段。在此,我们向为学校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的所有教职员工和离退休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
青岛农业大学60年取得的所有成就,是各级各部门正确领导、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共同帮助的结果。在学校发展的各个时期,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部门,都对学校发展给予了巨大的关心和支持。驻军、银行、企业和社会各界也都鼎力相助,给予我们宝贵的支援。国内外各兄弟和友好院校及科研单位与我校密切合作,对学校发展给予了真诚的帮助。在此,我们向各个历史时期给予学校关怀、支持、帮助的领导、单位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青岛农业大学60年取得的所有成就,也是广大校友无私奉献的结果。60年来,广大校友不管是近在周边还是远隔重洋,不管是声名显赫还是默默无闻,都始终情系母校,以朴实的作风和出色的业绩维护和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为母校的发展添砖加瓦。在此,母校向海内外广大校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良好的祝愿!你们永远是母校的骄傲!
60年的奋斗历程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要办好学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科学发展;必须把学校的发展与民族的振兴、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福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把握机遇,有所作为;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使学校发展始终保持应有的活力;必须坚持育人为本、人才兴校、科研强校、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水平。
60年的成就为青岛农业大学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国家、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未来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将进入加快改革步伐,调整优化结构,全面提高质量的新时期。为此,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抓内涵,建机制,增活力,上水平”的办学思路,继续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激发内部活力为出发点,积极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大学文化建设,形成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争取在未来十年内把青岛农业大学建设成为一所学科专业结构更加合理,师资力量更加雄厚,体制机制更加科学,校园文化先进,条件设施完备,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更高的教学研究型特色大学。
我们殷切期望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部门,部队、银行、企业、兄弟(友好)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各界和广大校友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和帮助青岛农业大学的发展,对此,我们将永远铭记在心。
欣逢盛世,发展可期。青岛农大人有信心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仰仗八方支持,不断开创学校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实现学校发展的新目标,为培养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作出新的努力!为科教兴国和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