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感觉学校创新创业环境、氛围怎么样,还希望学校在哪些方面改善……” 12月15日,宋希云校长率学校党政办、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等单位负责人,就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广泛征求学院负责人、指导教师、大学生等各方面对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在学术会馆报告厅,宋希云校长现场观看了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正在举行的“五谷康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认真听取了参赛团队项目汇报以及接受专家评委问询的情况,对选手们的精彩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长期以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致力于探索新型教育模式,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并始终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载体。“十二五”以来,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国际大学生农业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立项等创新创业类竞赛活动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8项,其中国家级奖励4项。
走出赛场,宋希云校长来到动漫与传媒学院,刚刚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银奖的张皓,向宋希云校长详细介绍了他所率领影像工作团队在创新创业中的经历故事,特别介绍了他正带领团队开展的“一田二农”项目。他们将农业影视制作与新媒体结合,帮助农户进行农产品的品牌包装与推广。
“大家能结合自己的专业所学,把专业优势转化为创新创业的优势,这非常好,也非常值得提倡和鼓励……”听完张皓的介绍,宋希云校长肯定道。听说张皓在全国、全省的不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都取得过优异的成绩,宋希云校长勉励道“一方面,要再接再厉,取得更好的成绩。另一方面,你作为带头人,不仅要自己飞好,还要带动更多的同学一起飞,形成滚雪球式的发展,让更多同学在创新创业中收获知识、收获成长……”
离开动漫与传媒学院,宋希云校长又来到了机电工程学院,在这里,各个创新学会的同学正在展示着他们的创新成果。
机电工程学院陈大伟团队的“无人喷药机”吸引了宋希云校长的目光,这一创新成果刚刚在2016首届全国大学生无人机创新大赛的无人机喷洒竞技赛中获得一等奖。
“这个无人机,如何解决重复喷药和前后衔接的问题……”“这正是我们这个机器的一大优势,宋校长,我们专门请教了植保专业的老师,我们团队中也有农学、植保专业的同学……”听着陈大伟的娓娓道来,宋希云校长赞许道:“就是要大力推动这种学科、专业之间的结合、融合,我们的创意、创新要做大、做细、做强‘农’的文章……”
在“基于图像番茄机器人”前,宋希云校长与同学认真交流了机器人对番茄成熟度的识别、工作效率、采摘准确率等问题,他语重心长地勉励同学们说,“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机械化,我们农业大学的工科同学特别要走好‘工农结合’的道路……”
看到李娟教授指导同学们制作的“枸杞采摘机械手”,宋希云校长与李娟教授交流说,“在解决农业生产现实问题上,我们专家教授还要多下功夫,也要多指导同学们在这方面多动脑筋,像花椒、蓝莓采摘,都特别费时费力,都是百姓期待我们应该去攻克的难题……”
“课堂所学、课本所学的知识在创新创意中运用的比重有多少……”宋希云校长与现场的同学们交流道,“课堂老师讲的东西给我们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创新过程中还需我们自己去大量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宋希云校长一边与同学们交流,一边参观着大家的作品,“语音与动作控制管家系统”“校园智能机器人”“校园智能储物柜”……一个一个充满创意的作品充分展示着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据介绍,近年来,机电工程学院团委紧扣学院特色,积极探索协会发展模式,电子科技创新协会、智能车协会、无人机航模协会、NI-LabVIEW协会等科技创新协会与学院实验室对接,聘任学院老师担任协会专业指导教师,逐渐形成“社团+实验室+大赛”的发展模式,影响力不断扩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获得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山东省机器人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等奖项百余项。
在与小小科学家公益圈项目团队交流时,宋希云校长称赞道,你们坚持连续五年致力于青少年的科普知识教育很不容易,我们的项目有延续性才能不断完善,才能收获更多的成果,希望大家好好总结经验,让学校更多的创新团队从中受益。
“小小科学家”公益圈项目始终以青少年的科技启蒙为宗旨,开展以“科技梦想教室”、“科技大讲堂”及“科技夏令营”为主体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志愿者足迹近至山东省内,远达青海玉树、西宁等地,曾获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这项目的成功经验目前已经被推广复制到了青海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
据了解,近年来,我校大力构建精准遴选培育机制,实施“创业苗圃”计划。在创新创业通识教育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分类施教定点培育,通过搭建“金点子”创意遴选平台,将思维开阔,善于创新的“创意”型学生纳入创新人才类培育体系,辅助配备专职创新导师进行专业指导,提升创新创意能力;通过项目申报等活动平台,将具有初步创业实践经验的学生纳入创业人才类培育体系,汇集多方资源,构建专属培育指导体系,提升创业实践能力。
在深化实施“创业苗圃”计划的基础上,通过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跨年级、跨专业组建学生创业团队,建立常态化校内学术科研导师和社会创业实训导师双结合的导师指导机制,培育特色化学生创业社团组织,对接社会项目推介平台等多项举措,逐步构建“阶梯式”大学生创业项目培育孵化模式,实施“创业羽翼”工程。
走出机电工程学院,宋希云校长又来到了日前改造完成的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与已进驻孵化中心的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了交流。来到博士创业园,听取我校在创业园成功创业的毕业生对学校创新创业的意见、建议。
调研中,宋希云校长表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工作,要结合实际,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既要避免急功近利,又要防止停滞不前,要重点做好与专业建设相结合、与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相结合、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在做好优势积累的同时,科学规划,稳步推进。他要求有关部门负责人,进一步加强同各学院的联系沟通,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加快提升我校创新创业工作水平,推动人才培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