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要闻

新华网通讯:寻访“七·七”历史一幕

时间:2005-07-07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7月6日电(记者孙彦新、黄明) 通讯:寻访“七·七”历史一幕 

    68年前,17岁的李世勤是卢沟桥小学的六年级学生。 

    1937年7月7日,当日军进攻宛平城时,一直以来隐藏在他以及街坊们心中的不安终于变成现实。第二天一出门,李世勤发现宛平城里的青壮年和妇女都快逃光了,他带着两个弟弟也赶紧逃难,东门不通,他们从西门逃了出来…… 

    “没想到,我这一逃竟有8年”68年过去,李世勤站在宛平城的一条街上,指着不远处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说,“不过还是回来了。” 

    全面抗战的开始,为什么发生在中国腹地的卢沟桥,而不是边境线上或其他地方 

    李世勤说,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卢沟桥并不在中国的边境线上,而是在中国的腹地。全面抗战怎么直到这里才爆发,日本人又是怎么来到这儿的?  

    实际上,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日军的侵华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止:1933年侵占热河,随后推进到古长城沿线;1935年,忙于内战和“围剿”红军的国民党政府又与日军连续签订了《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拱手让出察哈尔东部和冀东22个县。 

    日军这一系列的侵略行径几乎都是一个模式:先到中国军队控制范围的深处取得一个“点”的驻兵权,这个“点”一般都在铁路线上,然后自己制造事端反诬中国军队,再通过政治和军事讹诈,获得对大面积领土的侵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齐密云介绍,那一时期,国民党政府一味妥协、退让,中国军队或一击即溃,或不战而逃,所以日军的侵略活动显得十分蛮横,甚至可以随意提出罢免中国的省长、军长这一类高级军政官员,指令国民党政府要做什么和禁止做什么。而他们的要求往往都会得到满足。 

    1936年,已经在天津、通县、北平驻军的日军(北平、天津的驻军权是通过《辛丑条约》攫取的),又擅自向丰台派驻了一个装备有山炮连的混成大队,在北平南端插入了一个“点”。9月18日,中国驻军一连队与日军一中队在丰台相遇,互不让路,相持不下。 

    国民党政府平津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是当年因“长城抗战”而获得民众尊重的29军军长宋哲元。事过境迁,出于保存实力等原因,这时的宋哲元对日军的步步紧逼已经改为以“和解”和“拖延”来应对。后来,宋哲元以从丰台全部撤出中国军队结束此事。至此,北平南面的门户已被日军堵死。 

    “日本人攻打卢沟桥是迟早的事。”85岁的马步先老人回忆。马步先曾是29军主力37师的一名士兵,1937年6月,他在营长金振中的率领下驻防宛平和卢沟桥。那一刻起,这里就成了中国军队的前沿阵地之一。 

    “驻丰台日军经常到卢沟桥附近演习,6月份开始,演习更加频繁,由白天改为昼夜,由空弹改为实弹,有时子弹已经打到了宛平城的城墙上。”马步先说,“那几天我们睡觉都不敢脱衣服,大刀都攥出水来了……” 

    卢沟桥和宛平城是北平与中原联系的门户,与卢沟桥平行的铁路桥是平汉铁路咽喉所在,如果此地一失,北平将是孤城一座——整个华北便岌岌可危。 

    华北地区,是时包括冀、察、绥、晋、鲁5省和天津、北平、青岛3市,资源极其丰富。据当时统计,全区棉花产量约占全国1/3;铁的藏量是关内各省中最丰富的;煤储藏量,只山西一省就占全国一半以上,达1271万吨,日本人早就对这块宝地垂涎三尺。 

    齐密云说,如果能够退让,恐怕宋哲元还会妥协。但是,华北是他立足的根本所在,也是国民党政府的经济、军事重地,华北一失就会亡国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与此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领导下,中国人民的抗日意识空前高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初步形成,国民党政府开始改变过去对日本侵略的“不抵抗”政策,初步表现出抗日的决心。 

    因此,不是在更早,也不会在更晚,全面抗战从卢沟桥上的枪声开始爆发。

作者:NULL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