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上午,青岛农业大学六届二次教代会暨工代会在学术会馆召开。校长宋希云作《以落实整改方案为契机 全面提高大学治理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报告。报告对学校“十三五”发展的总体要求进行了系统阐述。
宋希云指出,“十三五”期间,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十三五”期间,要紧紧围绕建设高水平多科性大学的发展目标,以国家和省市“双一流”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开放、协同、融合,推进政产学研紧密结合,建构与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发展之路,全面提升大学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以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为着力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大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优化考评机制,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改革学科与科研组织模式,强化组织性科技创新,全面提升学科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以半岛为核心、面向山东、辐射全国的科技服务网络,形成对山东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力支撑,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经过五年建设,使学科优势更加突出,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学术影响力更广,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更强,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满意度更高。
宋希云强调,“十三五”期间我校发展将坚持四个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内涵发展。内涵发展是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十三五”期间,要稳定办学规模,优化教育结构,狠抓学科专业内涵建设,牢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努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实践教学效果,扎实推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同育人,大力加强优良学风、教风、校风建设,树立“重内涵、重品质”的价值导向,提高改革、发展和建设的效率与质量。
第二,坚持特色发展。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特色发展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要着力打造学科专业特色,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行业、产业优势,在与区域产业发展的结合中培育特色,打造优势。要通过抓重点,促整体发展;抓生长点,促新兴学科发展;抓学科交叉,促传统学科提升;抓领军人物,促团队和学科可持续发展。
第三,坚持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就是以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方法手段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十三五”期间,要抓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契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以创新的思维识变、应变、求变,掌握发展主动权、把握发展自主权,以制度机制创新和科研组织方式创新为重点,将创新于贯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工作,抓住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
第四,坚持开放发展。开放与合作、交流与融合是新时期高校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关系的主旋律。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积极推进校地、校企、校所、校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高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融合度,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在人、财、物和政策、信息等方面充分争取与利用各种资源推动学校发展。大力推进国际化战略,不断拓展国际合作渠道、领域和形式,提高合作的层次、质量,增加对教学科研的促进作用。
宋希云指出,“十三五”期间,学校发展目标主要围绕以下八个方面展开。
第一,体制机制。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形成以大学章程为核心、治理结构完善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管理机制健全完善,运转协调通畅,充满活力。
第二,学科建设。学科龙头地位凸显,形成人才团队、平台建设、科研组织及人才培养等协同发展的学科统领建设机制。建成学科内部发展均衡、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学科3-4个,省内一流学科6-8个,2-3个学科进入山东省“双一流”建设计划。学科整体水平得到较大提升。争取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第三,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入选国家人才支持计划专家达到10人以上。在国内学科领域有较大影响的高层次人才达到100人以上。教师队伍的博士比例达到60%以上,具有国际学术背景教师的比例达到25%以上。专兼职教师数量满足各专业教学需要,生师比达到17:1。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
第四,人才培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形成完善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育人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国家级教学项目和教学成果取得新突破。形成跨学院、跨专业多学科协同培养人才的机制,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国际交流学生数量有较大增长。
第五,科技创新。科研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建成20个左右方向稳定、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培育一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和高水平科技成果。“十三五”期间,争取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2项。科研经费总量达到7.5亿。在高水平论文、高层次平台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建成科研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第六,社会服务。形成以山东半岛为核心、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社会服务网络体系,与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合作共建一批具有支撑作用的社会服务基地。进一步提升技术转移率和成果转化率,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解决综合性、重大、长远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影响力。
第七,文化建设。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学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学校核心理念和价值成为师生员工普遍共识和价值追求。形成完整的文化理念系统和行为识别系统,创业文化、学术文化和开放包容的文化特征明显,氛围浓厚。文化品牌突出,特色鲜明。
第八,党建工作。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得到全面落实,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得到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加突出,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党建工作对全校工作的促进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