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改革
从今年2月起,在我国沿袭了几十年的大学本科公共英语教学,将首先在全国180所高校中产生重大变化。传统的、为所有英语老师与学生熟悉的授课与学习目标、模式等在这180所大学里,将迅速为一种全新的英语教学模式与理念所代替。国家教育部从2002年初就开始正式酝酿的大学英语改革,由这180所大学“打起头阵”,开始了中国新形式下,大学英语教育的破冰之行。
历时两年的改革筹备
为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教育部于2002年初采取委托等方式,请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2002年12月,教育部高教司正式启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项目,下发了《关于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部分项目的通知》,开始着手制定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建设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2003年3月,教育部部长专题会议讨论通过了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总体方案和基本思路,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重要内容之一的大学本科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开始进入实施阶段。
与此同时,为推动建立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教育部还委托高等教育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开发研制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软件,共研制了四套教学软件,并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验收。
2004年2月18日,中国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视频会议”上正式宣布,大学英语教育改革试点工作从今年2月在180所高校中正式开展,时间为一年。
改革,从三方面动刀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在接受众多媒体采访时说,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生能说英语”,重点将从三个方面对现在大学英语教学进行重大手术。
改革的第一刀开在教学大纲上。目前大学使用的英语教学大纲是上世纪80年代制定,90年代修订后的统一大纲。80年代的教学大纲强调语法为主,90年代则要求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强调的是以阅读为主。这次改革要求从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变到以听说为主,强调学生对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
第二刀,在教学模式上。改变长期来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转变为以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课堂综合应用为主的个性化和主动式的教学模式。教育部委托清华大学、高等教育等几家出版社研制开发出了一流的多媒体、个性化的学习软件和新的教材,传统的黑板、书、粉笔、老师加课堂的教学方式将逐步被挤出英语教学的课堂。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校针对学生原有不同的英语水平,为每个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进度,学生可在计算机上通过网络和学习软件进行包括人机对话等各种英语学习,而这种通过计算机学习英语的方法,将占到整个英语学习的30~50%。教师则将通过网络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对学生进行辅导。
新的教改方案的第三刀开在了评价系统和四级、六级考试办法上。改革后的大量英语考试,将原来的以评价语法、阅读理解为主转变为以听懂、实用为主。提高英语考试中的主观题的比重,尽可能的缩小客观题,注重考核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此外,教育部还具体要求,学校不得以学生的英语读写译考试成绩来代替或平衡听说成绩,并要保证英语在本科总学分中占10%。
在课程设置上,新的要求建议学生在计算机上学习所获学分的比例,应占英语学习总学分的30 ~ 50%。而“课程要求”还规定,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一般要求、较高要求、更高要求”三个层次。一般要求是大学毕业生必须达到的目标,即要求在学习过程中用英语交流,能和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日常交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