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要闻

周学宝校长在2003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时间:2003-09-15 来源:校长办公室

(2003年9月15日)


尊敬的城阳区各位领导,同学们,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莱阳农学院青岛校区隆重举行2003级新生开学典礼。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及全体师生员工,向6800名新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祝贺!向在百忙之中莅临我校参加开学典礼的城阳区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来到莱农,加入了一个新的集体。为了使同学们尽快熟悉新的环境,投入新的生活,我把莱农的今天向同学们做个简单的介绍。
  莱阳农学院始建于1951年,经过几代莱农人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已发展成为一所以生物学科为特色,农、工、理、经、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院校。现设动物科技学院、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理学院、传播学院六个二级学院,农学系、园艺系、植物保护系、食品科学系、人文社会科学系、外语系、环境艺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水生生物科学与工程系等9个系和体育教学部,另有成人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院、黄海科技学院、中加商务学院和一个教育技术中心,设有34个本科专业,拥有15个硕士学位点。全日制在校生17000余人。
  学校建有莱阳和青岛两个校区。莱阳校区位于驰名中外的梨乡莱阳,占地1632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青岛校区位于青岛市城阳区,占地1091亩,已完成建筑面积31.4万平方米。
  全校有教职工130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96人,副高级职称321人。在656名教师中,有教授82人,副教授204人,讲师170人,博士163人(含在读),硕士228人(含在读),有省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省级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7人,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学历层次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已初步形成。
  近年来,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本科学生考取研究生的比率居全省高校前列,2000年为24%,2001年为40.8%,2002年为39.2%,2003年首届扩招的本科毕业生,有528人考取硕士研究生,占本科毕业生的36.9%。英语四级通过率1992年以来一直排全国农林院校前列,2003年达到52.97%,比全国重点院校高出8.27个百分点,比全国非重点院校高出26.8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校高出25.07个百分点,比全省高校高出1.69个百分点。
  科研和科技推广工作成效显著。拥有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研究中心和5个研究所、7个研究室,旱作技术实验室和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为省“十五”期间强化建设实验室和强化建设学科。“九五”以来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0项。高产优质花生新品种“鲁花11号”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人工模拟银杏杀菌剂的研究被列为99年山东省十大科技成果之首,2000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今年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共获得四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一项专利技术已以500万元转让;体细胞克隆牛技术的研究被列为2001年山东省十大科技成果,2002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灰树花多糖提取工艺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今年初评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其生产技术已以900万元的价格转让。“五龙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今年初评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在1998年和2000年全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我校连续荣获“93-98、98-2000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荣誉称号。在庆祝建党80周年之际,动科系党总支先后被中共山东省委、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
  学院不断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已与日本、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十几个国家的二十几所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对外交往日益增加,国内外影响不断扩大。
  可以说,今日的莱农是一个充满生机、富有活力 、蓬勃向上、奋发有为的莱农,是一个学习环境优美、学习条件良好的莱农,是一个能满足每个同学学习、深造和健康成长需要的莱农。实践证明,你们选择莱农是正确的,莱农虽然不是名牌大学,但培养的学生质量是高的,是深受社会欢迎的。
  同学们,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将为你们立足社会,建功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四年之后,你们将投身于实现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将在你们的奋斗中实现。你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你们的幸运,也是你们的责任,当今时代要求你们成为“顶天立地有本事”的一代新人。“顶天”,就是要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昂扬的激情,有正确的方向;“立地”就是能够求真务实,勤奋实干,团结合作,有艰苦朴素的作风;“有本事”,就是要有知识,有能力,能分析问题,能解决问题,有科学创新的方法和能力。因此,同学们必须倍加珍惜大学时光,切莫荒废学业,使大学生活过得丰富、充实。为此,希望同学们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和人格修养,努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人才成长的规律告诉我们,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懂得如何做人,才能做好事,才能做好学问,才能使知识和能力充分发挥作用。大学生应该成为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同学们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积极投身于班级和学校的各项工作、活动中去,热心公益,热爱集体,关注社会发展,关心国家大事,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操。要学会交往,学会共事,善于处理好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正确对待自己,尊重他人,善待他人,努力培养团结协作的品质和能力。
  第二,要不断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民族文化传统,努力提高文化素质。进入21世纪,科学与人文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并且日益成为科学创新的丰富源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求大学生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因此,同学们要通过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和全人类优秀文化,认识和理解其中关于人的价值取向、人的审美判断力的普遍性原则,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完善自己的人格。
  第三,要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努力提高创新能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发展将以知识的生产、分配和运用为基础,知识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无论对整个民族还是对个人,拥有了知识,便拥有了未来。因此,同学们要丢掉松口气的思想,继续保持勤奋好学的习惯,抓住成才的大好时机,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学习和探索,锻炼自己正确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
  第四,要不断加强社会实践,努力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近几年来的就业情况来看,实践经验、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因此,同学们要利用一切机会从事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知识,长才干,培养吃苦耐劳的作风,获取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五,要不断加强体育锻炼,努力提高身心素质。21世纪社会发展将更加迅速,竞争将更加激烈,个人将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付出更大的努力,这一切都需要有健康的体魄、坚强的性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基础。因此,同学们要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和专业实习,培养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专业学习和毕业后的工作奠定基础;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磨炼意志,健康体魄,培养坚强的性格。要特别重视心理的健康,主动适应新的环境,走出封闭自我,树立开放胸怀,努力做到开放包容,自强自信,能够经得起考验,敢于跟困难抗争。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不断提升心理素质,促进人格的健康及人的全面发展。
  同学们,大学生活是短暂的,真可谓弹指一挥间,我预祝大家通过刻苦学习和努力奋斗,成为基础厚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适应性好,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圆满完成学习任务,不辜负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你们的殷切期望!
  谢谢大家。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